首页 -> 2007年第3期

基于教育范式转换的中学言语交际课程建构  

作者:朱 旗




  提 要 言语交际是人类交往的普遍方式,也是无可替代的基本人类形态之一,应当在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事业中占有特殊位置。长期以来,中学言语交际教学附着于语文学科。难以真正实现其应有的素质教育价值目标。本文在反思言语交际能力构成学生素质重要地位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条件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对如何建构中学言语交际课程,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知识考察,并提出了课程建构和实施教学的相关构想,意在为素质教育条件下言语交际课程建设寻求可能途径。
  
  关键词 中学言语交际教学 课程建构 素质教育 教育范式
  
  一、引言
  
  言语交际,是人类交往中最直接、最便捷、最普遍的方式,是现代公民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也是一种特殊的、无可替代的基本人类形态。言语交际能力,则是每一个社会人必不可少的人生工具、生存手段和智力素质,不会言语交际,通向学习和参与文化生活的道路就会被封死。因此,从教育的社会职责和文化功能的角度看,指向言语交际能力的教学,在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行为和事业中,应当占有其重要位置。而言语交际课程的建构,也理应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言语交际课程,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应用课程,它不仅仅涉及听说能力,更涉及人们通过言语活动交际交流、传递思想情感、参与社会、自我表现等更为广阔的心智活动和社会生活领域。长期以来,中学中有关言语交际的教学,附着于语文学科;言语交际能力,也被等同于听说能力;教学中对“言语交际”的更为基础的作为基本人类形态的方面,也鲜有触及,从而削弱了言语交际活动及其教学应有的思想深度和人文底蕴。然而言语教学。一直是一个公认的世界性的教育难题。正如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指出的那样:我们实际获得的运用语言的方式,也即语言‘运用及其同经验的、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与我们通常一贯坚持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我们对语言的应用和言语行为,是依照人类共同的人类语言的基本形态进行的。凡是不能适应这一形态的东西,在人类语言的任何框架内都是无法理解,也无法表达的。人们的语言能力,在乔姆斯基看来,也更像“是心灵中生长的东西”;因而教育对人们言语活动的作用似乎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可以认为语言的能力根本就不是教会的和“学得”的——至少不是以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试图通过针对言语交际能力在构成学生素质中的重要地位的反思,对素质教育条件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把握。结合对言语教学规律的特殊性,以及言语交际课程理念、机制及教学策略等问题的深入考察,为素质教育条件下的语言学科教学及教学改革,探索一条可能的路径。
  
  二、言语交际教学的国民素质教育意境及课程论基础
  
  言语交际课程开设。在高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在中学开设言语交际课程,还仅只是素质教育条件下基础教育课程和数学改革的一个探索和尝试。
  20世纪下半叶,世界范围内涌现的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向寻求情境化教育意义转变的教育思潮,引发了中国世纪之交的教育“范式转换”,开始从社会变革和历史转型,从社会文化生态、人的终身发展的视角来审视教育,尝试运用更为丰富的多学科话语,认真思考我们的教育是否能够适应变化中的社会需求、人的需求,从而推动了教育向其自身本体的历史回归。素质教育的倡导,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个案。基于教育范式转换的中学言语交际课程的开设,较好地体现了其素质教育的意境和目的。
  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课程范式”的转变,在经历了由注重学科本位、系统的知识传授的结构主义课程范式向注重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和学习能力发展的发展主义课程范式变迁后,开始了指向学生素质养成和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课程范式转换,从而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纲领》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的就是要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来统领学校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不仅是学校全部课程(学科、活动课程)的任务,而且也是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责任。中学言语交际课程的建构,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现方式之一,就有了超越课程本身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和意义。
  “语言存在的理由就是交际”,言语交际是人类交际行为的主要方式,在这里应将其作为“动词”来理解,即广义的“说话”、“创造符号”的行为和活动。广义的言语交际包括书面和非书面方式,狭义的言语交际主要指口头交际形式。通常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学”及“书面言语”中心的,有突出的“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口语言语乃至“言语交际”,基本上被边缘化乃至处于缺席状态。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包括口语在内的言语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对学生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素质教育条件下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言语教学”课程视野中,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方式和能力,具有同等的交际交流价值及其学科地位,是一个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加强口语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加强针对中学生的言语技能和交际艺术的培养,对他们的素质养成和未来学习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新语文课程改革,第一次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纳入了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不仅深化了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内涵,也为“言语交际”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奠定了课程基础。
  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及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中学言语交际课程,是一门以交际意图为核心,以言语交际技能技巧和言语交际艺术为内容,以指向实现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主体建构的教学活动为途径,以培养学生言语交际的主体认知能力、言语交际策略、内隐能力生成和构建为目的的拓展性、实践性及综合应用型的跨学科课程。
  中学言语交际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言语交际艺术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交际交流、传递思想感情、自我表现和参与社会能力的有效提升,帮助学生心智素养、社会人格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以交际意图驱动为核心的主体建构的课程范式
  
  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通常都借助课程和学科教学的“范式转换”来实施、推进教改。上海“二期课改”新课程体系的确立及课程和学科教学范式的结构性变换,就是由课程范式的转变而驱动的在课程领域实施的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展开了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国民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进程。
  任何教育教学都必须获得相应的教育范式的支持,并受其制约、规范和引导。教育范式在课程层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