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语法与修辞之间(下)
作者:屈承熹
关键词 同义异形 语法结构 信息结构 语篇连接
四、语篇连接与语用
本节将着重讨论修辞效果在篇章连接上的意义。共分五小节:句法结构与句间关系,整句与散句之别,长句与短句之分,单句与复句之挑选,关联词的繁简。所作讨论,容或与上面第三节中所处理的略有重复,但本节着眼于句间联系,多与篇章组织有关。
4.1句际关系与结构模式
王(2004:200)说:“修辞活动中的句子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句子必须同其他句子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语篇。”并举下例以示其间联系:
(25)大概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到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里,尊为
“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受到这样的优
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工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藤野先生》)对此例的评语是:“第一个句子是论题,第二、第三个句子是例证。第二个分句同第三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换句话说,是比喻把第二和第三分句联系起来的。”这个例子中各句间的联系,除了“便”、“一”、“且”、“不但”、“还”这几个连接词以外,显然多半是依靠其内容而达成的。然而,也有的时候,内容虽有关联,但因为句式不确当而在形式联系上发生了缺失。下面(26)便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26)《默》写一位牧师伊勒那支因为专横,女儿威罗自杀,周围的人都非议这位牧师。(《语文教
学通讯》)王(2004:201)建议作如下的修改:
(26’)《默》写一位牧师伊勒那支因为专横,致使女儿威罗自杀,遭到周围的人非议。并评曰:原文“三个分句,语法上都是通的,孤立地看没有什么毛病。但是,三个分句配搭不上,很难形成整体。”修改以后,则“三个分句相互配搭,构成了一个整体。”此评语确实指出了修改后的结果,惜乎中途嘎然而止,未能对其所以然加以阐述。
显然地,改句与原句有三处不同:(一)第二分句由陈述句改为致使句,(二)第三分句由主动句改为被动句,(三)第三分句原先的宾语变成主语后,承前省略。因此,从表面上看,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三种句法结构及机制,使该句更为通顺。不错,的确是这三种语法形式,增强了(26’)中分句之间的联系。但是,其间因果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透过另一语法机制,才能使各句之间顺畅地联系起来的。这个机制就是“话题一致”(topic consistency)。原句中第一分句引介了“牧师伊勒那支”,并述说其专横以后,第二分句转而以其“女儿”为话题,而第三分句再转而以“周围的人”为话题。短短三个分句,就以三个不同的实体为话题,难怪读起来会觉得缺乏连贯了。改句(26’)中,增加致使两字,固然使第一、二分句间原来隐含的因果关系,获得明白的表达;但更为重要的却是,第二分句的主语没有出现,却已经变成了“牧师伊勒那支”,直接地联系到了第一分句所引介的实体。第三分句的被动式,其主要功能也是将该句的主语转换成“牧师伊勒那支”,以使其能与前面的分句直接联系。这样,这三个分句就形成了一个“话题链”(topic chain),而成为一个整体。
4.2整、散之别
整句与散句之分似乎是文体上的一种讲究。但是,究竟如何来分别和应用,却仍旧是一个笼统而模糊不清的概念,因为在讨论之中,仅有应该如何、如何,而没有确切地指出,究竟怎么样的句子才能算是整句或散句,究竟在什么特定的情况之下,才能准确地使用其中之一。例如:王(2004)在举例解释整句和散句时,说:“……一组句子有这样那样相同之点,这就叫做整句”(p.214)“……句子长短不一样,句式也不相同,也没有相同的词语,读起来自然、活泼。这就是散句。”(p.215)随后,在说明其应用时说:“整句和散句各有自己的使用范围。至于什么时候用整句,什么时候用散句,这主要取决于内容和上下文的需要。但是就整篇文章而言,不可没有整句,也不可没有散句。”(p.216)显而易见的,整散之别,在于句子的长短有序与否,句间的形式、用语是否相同、相似。下面且看看他所举的例子。
(27)整句:
(a)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b)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
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c)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d)井
冈山的翠竹啊!(e)去吧,去吧,快快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多少大厦,多少城市和
农村,都在殷殷地等待着你们!(f)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
井冈山人的风格吧!(袁鹰《井冈翠竹》)[文中序号为本文作者所加]若以句号、问号、惊叹号为界,则上例中句子的长短并不一致;但若以逗点为界,则不但许多单位的长短相仿,而且其间的形式、用语也非常类似。(一)除了第一个问句较长、最后一句惊叹句共11字而外,其余的小句,都在十个字之内。(二)词语的相同之处有:(e)句中的“去吧”重复三次,又在(f)句重复一次;(e)旬中的“多少”连续使用五次;(f)句中的“‘井冈山人的’+双音节名词”连续使用三次。(三)(e)和(f)句中连用几个祈使语态句。(四)也许是最重要的,就是句式的相同,例如:(a)句中的“你看,你看”与(e)句中的“去吧!去吧!”遥遥相应;(e)句中的“快快去吧”与(f)句中的“快快去吧”相互呼应;(b)句中接连两个并行的定中结构“青翠的竹子”和“细长的滑道”;最令人瞩目的恐怕还是四字格的谓语组合:(b)句中的“穿云钻雾”,“呼啸而来”以及(c)句中的“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而且,后四组还同样具有“动补+NP”的结构。上述四项,大概就是王希杰先生所说“这样那样相同之点”的内容吧!现在再看散句。
(28)散句: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替他改了一个名称:
《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
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艽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鲁迅全集》第二卷229页)例(28)中确实无法发现像(27)中那样的诸多相同之处。偶一重复,如“离奇”和“芜杂”的两次出现,当然不能因而将之归人整句之列。下面再看一例散句与整句的对比。
(29)去年春天,京派大师曾经大大的奚落了一顿海派小丑,海派小丑也曾经小小的回敬了几
手。……(鲁迅《“京派”和“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