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教学对话中提问预设的认知适度
作者:谭晓云
预设和词汇预设是提问预设的两种主要触发形式。
2.1.2提问预设的常见形式
从句式认知和词汇认知的策略来观察教学提问,常见的预设主要有:
2.1.2.1选择问预设
(1)愚公究竟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
(2)这“不赂者以赂者丧”,到底是“不赂者” “丧”,还是“赂者”丧?
(3)《荔枝蜜》的结尾,是好还是不好?
上面的句式预设了下面的预设:
(1)’对愚公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
(2)’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可能产生歧义。
(3)’对《荔枝蜜》的结尾,有争议。
2.1.2.2疑问词预设
(4)谁是街亭失守的主要负责人?
(5)为什么说诸葛亮对街亭的失守也负有不
可推卸的责任?
(6)课文哪两个小节是直接写荷塘月色的? 这些疑问词预设着:
(4)’街亭的失守有主要的负责人。
(5)’诸葛亮对街亭的失守有责任。
(6)’课文中有两个小节是直接写荷塘月色
的。
2.1.2.3 限定词预设:
(7)这几个词有没有别的读音?
(8)这个词用得好在哪里?美在哪里?
(9)为什么说,第四次背影写得特别感人? 这些限定词预设着:
(7)’这个词还有别的读音。
(8)’这个词用得好、用得美。
(9)’第四次背影写得特别感人。
2.1.2.4名词预设
(10)这两个比喻句之间有一个共同点,是什
么?
(11)《荔枝蜜》的结尾用得怎么样?
以上加下划线的名词分别预设着:
(10)’这两个比喻之间有共同点。
(11)’《荔枝蜜》的结尾有争议。
2.1.2.5动词预设
(12)这里有十个可能的人物、诗歌场景、诗
歌人物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帮助的十个资源,你能
任选其中的元素,组合成一个故事吗?
(13)此情此景,你会联想到什么?
(14)从情境一到情境二,你可以推理出什
么?
以上加下划线的动词,预设着:
(12)’任选其中的元素,你可以组合一个故
事。
(13)’此情此景,让人有联想的可能。
(14)’从情境一到情境二,有推理的可能。
2.1.2.6副词预设
(15)再读一遍题目的要求.看看会不会有所
不同?
(16)他除了瘦,体态上还有什么特点吗?
以上加点的词,预设着:
(15)’你的理解有误,需要再读一遍。
(16)’他的体态特点不只是瘦,还有其他的
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表现形式也很多样。出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常常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适度的问题空间,在这个问题空间中,教师的提问所呈现出的问题指令与问题解决的任务情境要相匹配,学生才能够从中推导出问题解决的路径暗示,形成正确的问题表征,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的目的。为此,教师必须适度的设置提问的预设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合适于问题解决的心理空间,激活学生填补信息空缺,最终,实现对教学内容形成多种可能性反馈。
2.2预设表达的方式对认知接受的影响
在教学对话中,影响学生接受提问预设的实施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利用语调或重读音节等语音手段,突出信息中心;其二,利用多层级设置、重复使用等语用手段来强调信息中心。例如:
(17)岩石和尖叫,哪一种更硬?(重读“硬”,
预设:比较的两者有共同的特点)
(18)悲伤和幸福,有什么相似之处?(在“相
似”前停顿,预设:比较的两者有相似性)
(19)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作者是怎样
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盼”到“怕”的描写来
反映社会现实的?对于于勒由“希望”到“恐怖”是
什么在起着作用?他们中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什
么在主宰他们关系的变化?
在前两个提问中,教师通过重读和停顿,突出信息中心,帮助受话者学生接受问题的预设,建立适度的问题空间。
在后一组提问中,教师通过先总后分的多层级预设的设置,强调信息中心,帮助学生从多种角度对预设进行接受,对问题进行理解,实现教学的对话,达成教师的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从受话者——学生的认知接受的立场去考察教学提问的预设适度,预设的触发语和预设的表达方式是影响学生对预设的可接受度的主要因素。对预设触发语的判断有助于学生对预设的可接受性做出初步的判断;在教学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实施预设的表达方式影响着学生对预设的最终接受。接受者认知视域中的提问预设的适度意味着教师的提问预设,既要使受话者——学生正确的理解这个言语行为,又要有助于发话者——教师正确的发出言语行为。
3.发话者设置提问预设的适度策略
在对教学语境和受话者认知接受的预设适度的考察中,如何适度地设置教学提问的预设,思路已逐渐清晰:适度的教学提问预设,既要有适度的内容预设,又要有适度的方式预设,适度的内容预设主要表现为适度的提问的言语形式,适度的方式预设主要表现为适度的提问的表达方式。从内容预设和方式预设出发,具体的策略有:
3.1准确地使用预设的触发语,引导学生的思维
(20)师:这段文字表现了曹刿怎么样!
生:处理问题很稳重;很有军事才能……
师:这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生:军事方面的才能
师:这段文字表现了曹刿有怎样的军事才 干?
生:注重观察敌情,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
机。
在这段对话中,教师连续使用了三个提问,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怎么样”的预设范围大,没有明确的指向,给学生的回答造成一定的困难;“才能”的预设具体些,学生的回答较为宽泛;“军事才干”的预设触发最为准确,对学生的思维的引导最为明确。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准确地使用预设的触发语,可以不同程度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实现教学的目的。
3.2巧用预设来调控话题
(21)生1:(举手提问)跳鱼为什么会有青蛙 似的两只脚呢?
生2: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师:什么鱼有脚?
生:娃娃鱼。
师:你真是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会有两只
脚,可是我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
生:(齐)没有。
师:然而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鱼,这说明他
怎么样?
生:见多识广,他“心理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
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在教学过程中,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学生突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