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教学对话中提问预设的认知适度
作者:谭晓云
出的旁逸斜出的问题,把对话引向了歧路,如不及时的回归话题,就会造成教学的失控,这时,教师不应生硬地制止学生,而是因势利导,巧用预设来调控话题。不仅及时地回归主题,还形成了一个教学的兴奋点,保持着课堂热烈的情绪。
3.3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从言语形式和表达方式上设置弹性预设,激活学生的思维
3.3.1批判反思型预设。例如:
(22)到底怎样评价玛蒂尔德还债的“十年艰
辛”?
这个问题预设着:对玛蒂尔德的评价是多元的。不能仅仅以“为虚荣付出代价”为唯一的主题,对原有主题的理解进行批判反思,可以更大程度上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3.3.2纠错型预设。例如:
(23)师:现在老师来读七、八两节,同学们看
看哪几个字老师读错了?(师朗诵)
师:哪个字读错了?
生:(齐答):“记”和“惦”
师:“记”和“惦”,我换一下为什么不可以?
生:“记”是记忆,而“惦”是一种感情上的怀
念。
师:好,我现在再换一下,“这令我想起江南
了”。
生:“惦”有一种思念,“想”是一般的回忆。
师:作者为什么要思念江南?
在这段对话中,教师利用了一个“读错”的预设,故意设置思维陷阱,使提问产生了更大的思维空间,通过纠错,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深度实现与教学文本的对话。
3.3.3争议型预设。例如:
(24)上述几位同学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我们
现在讨论一下,推荐两位代表发言,怎么样?
这个问题,预设着:问题的答案不仅不止一个,而且还有很大的争议性,可以从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方面进行思考。
3.3.4逆向型预设。例如:
(25)文章可以按照“现实的灯——联想中的
灯——现实的灯”这样的思路来安排顺序,但是,
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从传说故事入笔。那么,把
哈里希岛上的长夜孤灯和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
燃的火炬的故事放在开头,为什么不行呢?
教师通过存在两种方式的预设,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扩大了学生思考的范围。
4.结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适度的问题预设,可能激活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引发学生更大程度上的参与和文本的对话;反之,一个不适度的问题预设,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阻碍学生参与和文本的对话。提问预设的适度对教师能否真正引导实现教学对话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