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不A不B”的构式义与语义的消极倾向

作者:甘莅豪

“不仁不义”,没有“又A又B”的意思?而AB都是贬义的“不A不B”词组,如“不呆不傻”,否定词意义会消失,变成“又A又B”。
  6、区别词“男”“女”语义相反,本身并没有消极义和积极义的感情色彩,为什么“不男不女”会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7、数量词“三”“四”语义甚至并不相对,而且根本没有任何消极义和积极义感情色彩,为什么“不三不四”会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8、人、鬼、神、兽本是多分的,语义也不相对,也没有任何消极义和积极义感情色彩,为什么“不人不鬼”会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总结上面问题,本文下面准备解决三组问题:
  1、“不A不B”格式在什么条件下具有什么样的感情色彩?
  2、“不A不B”是否具有消极构式义,其消极义构式化的过程是怎样的,在其背后有什么样的认知机制和语用规则在起作用?
  3、“不A不B”的消极构式义形成后,又是如何和汉语语法和词汇互相作用的?
  
  2 AB是相对词
  
  沈家煊(1999)把反义词区分为“相反词”和“相对词”,他认为“所谓‘相反’就是在一个概念域内,非A即B。非B即A,只有两头,没有中间,概念域因此不是一个连续体。例如在‘性别’这一概念域内,非男即女,非女即男。……所谓‘相对’就是在一个概念域内,由一端到另一端是渐变的,连续中有程度差别,两端之间有中间地带。例如在长度这个概念域内,‘长“短’是相对而言,程度有别。”
  当AB是相对词,用在“不A不B”格式中时,语用色彩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有些相对词被用作本义,倾向于积极用法。比如:不胖不瘦、不软不硬,不厚不薄、不干不稀、不浓不淡、不长不短、不宽不窄等。
  第二、有些相对词被用作本义,倾向于消极用法,比如:不中不西、不今不古、不方不圆。
  第三、有些相对词用作本义,倾向于中性用法,比如:不好不坏、不新不旧。
  第四、有些相对词被用作本义,有时候倾向于积极用法,有时候倾向于消极用法。比如:不紧不慢、不早不晚,如例(8)。
  第五、有些相对词用作本义倾向于积极用法,用作喻义则倾向于消极用法,比如:不冷不热、不大不小、不咸不淡、不左不右,如例(7)。
  第六、当然还有些相对词用作本义,倾向于积极用法或者中性用法,有时候是消极用法,同时也可以用作喻义呈现消极用法。比如:不高不低等,又如:
  13、a、她个头不高不低,体型不胖不瘦,标准美女身材。
  b、她经常回忆起那个个头不高不低的老师来。
  c、裙子不长不短,领口开得不高不低,莎娃让球迷失望。
  d、王处长收入不高不低。日子总是过得拮据。
  例13中,(a)句相对词用本义,积极意义;(b)句相对词取本义,中性意义;(c)句相对词取本义,消极意义;(d)句相对词取喻义,消极意义。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同为相对词AB,它们的语用色彩意义竟然并不相同。那么造成它们语用色彩意义不相同的原因何在?
  
  3 心理期待
  
  沈家煊(1999)提出“词语固有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归根结底还是跟人的期望有关系。因为积极意义是人们通常所期望的,消极意义是通常所不期望的。”相对词AB在“不A不B”格式中语用色彩意义的不同反应了人们对相对词的期望并不是一致的。根据人们对相对词AB的期望,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AB都是期待发生的否定项,比如“不胖不瘦”,“胖”和“瘦”都不是人们通常所期待的,所以“不胖不瘦”呈现出积极意义。
  第二类,AB都是期待发生的肯定项。比如“不中不西”,“中”“西”是人们所期待的,所以“不中不西”呈现出消极意义。
  第三类,AB一个是期待发生的肯定项,一个是期待发生的否定项。比如:“不冷不热”用在喻义通常指称某个人的“态度”,态度热情是我们期待发生的事情,态度冷淡是我们不期待发生的事情。
  那么如何解释“不冷不热”隐喻后,语义偏向“冷”。呈现出消极意义呢?沈家煊(1999)提出“社会性的褒义词对‘礼貌原则’特别敏感是很自然的。”参照Brown&Levinson(1978),沈家煊(1999)把礼貌原则简单描述为“礼貌原则:对言语进行评价,尤其是评价人的社会行为时,对坏的要说得委婉,对好的要说得充分。”出于礼貌原则,人们否定褒义的“热”,隐含着“冷”,否定贬义的“冷”,隐含介于褒贬之间中间的意思。正是由于这种褒贬义词在否定范畴中的不对称状态,促使“不冷不热”语义偏向“冷”,呈现出消极含义。
  
  4 AB是相反词
  
  沈家煊(1999)认为相反词“如果在‘不A不B’格式里,有的没有意义,如‘不正不反一不真不假’‘不开不关’,有的表示一种特殊的不满意,例如:你这打扮不男不女,像什么样子。这不死不活的局面真叫难办。他做学问不中不西,中国和外国的都不精通。”
  其实不真不假、不开不关虽然没有特殊的贬义色彩,但是也有很明显的消极义,也就是说它们经常用在消极的环境中,例如:
  (14)a、百元大钞为何不真不假——银行提醒市民:应提防“混合币”。
  b、电脑总死机,不开不关的,运行不好。
  (a)句不真不假的百元大钞还是假币。(b)表达了电脑依然开着,没关,但是运行不良好。我们依然可以让这些短语充当谓语,后面补足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评价性短语,验证它们的消极义:
  (15)a、?百元大钞不真不假,让银行开心。
  b、*电脑不开不关的,运行良好。
  其实相反词也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沈家煊(1999)提出相反词的“相反可能有程度问题,有的是绝对的相反。例如一枚钱币的一面要么是“正”要么是“反”。但是“男”“女”相反只是就通常情形而言,因为还有个别两性人存在。……这说明相反是一种主观上的认识,客观上不见得就是‘非此即彼’”。比如:我不会刻意看别人写的杂文,因为一个事情它总有一个观点,观点一共就三个,正方,反方,还有不正不反的中立,任何事情都是这三个方向,如果我看了别人是怎么写的,我会情不自禁地受影响。(韩寒受访)这句话在韩寒的主观观念中,“正”“反”就不是相反词,而是沈家煊说的相对词。
  也就是说把相反词填入“不A不B”结构中,整个结构就被赋予了一种天然的消极意义,比如:不公不母,不死不活,不真不假等。如果相反词进入“不A不B”结构中,整个结构没有消极意义,那么这个相反词在说话者的主观观念里,一定已经变成相对词了,比如:
  (16)风吹过来,门不开不关的,刘孝德静静地躺在床上。
  那么为什么相反词进入“不A不B”结构中,会产生消极意义呢,其语用认知机制是什么?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