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从存现句看空间隐喻的认知基础与修辞动因
作者:温锁林 金允经
就表现出若干的差异。一是英语中喜欢使用“there be”存现句型,在动词后用介词结构作状语间接引出抽象空间词语。如“话中有话”相应的英语翻译是“there’s more to it than what is said”,而汉语则喜欢把抽象空间词语直接用在存现句主语的位置。二是汉语中还有的存现句隐去了空间词语,直接把行为的主体看成了物体出现的处所,使空间概念的表达更为隐蔽:
(3)a.他(的脸上)有两个酒窝。
b.太太(的眼角)已经长出了鱼尾纹。
c.我(家)装上了闭路电视。
d.你们俩(之间)出现了裂痕。
正确理解这些句子的前提是补足所省略的空间成分,这些句子也应该看成汉语存现句的一个小类,因为我们没有理由把加不加括号中空间词语的句子当作两种句型处理,那样会造成同一句型的人为割裂,有违汉语使用者的语感。还有,拿存现句的鉴别标准来看,最自然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哪儿有酒窝/哪儿长了鱼尾纹/哪儿装上了闭路电视/哪儿出现了裂痕?”或者是“酒窝在哪儿/鱼尾纹长在哪儿/闭路电视装在哪儿/裂痕出现在哪儿”等。
把上述句子处理成存现句,也能得到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支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上述存现句中的抽象空间概念的形成来源于转喻(Metonymy),转喻在修辞学中称为借代,就是用A来转指或替代B。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语法中的转指(如上例中用“他”转指“脸上”,“我”转指“家”等即是)本质上就是转喻,它是转喻这种一般的认知方式在语法中的体现,可称之为“语法转喻”(Grammatical Metonymy)。(沈家煊,1999)上面的转指都建立在“领有者-领有物”这样一个认知框架内。人们可以用“领有者”指代“领有物”,是因为通过激活“领有者”,“领有物”也会被附带激活,所以句首的领有者才有了空间的意义。
1.3 具体空间与抽象空间选用的修辞动因
具体空间与抽象空间都可作存现句的主语,是空间范畴的语义属性在存现句中的直接映射。人类的认知为语法中空间概念的使用提供了语义基础,而在具体语境中不同的空间概念如何在存现句中实现,只有从修辞角度才能得出完满的解释。
1.3.1信息交际经济原则的促动
有的存现句主语在具体空间与抽象空间概念选用上有多种可能,例(3)显示,主语把行为主体当作为抽象空间来使用,虽有认知的理据,在句法上却是突兀的,但从修辞上看是有动因的,是可解释的,那就是表达信息经济有效的需要。由于隐喻空间概念’固化为语法隐喻,加之存现句式中存现动词的暗示,处所方位在这类句子中已经成为一个空间概念的默认值(Default value),语义上完全可以不出现,说话者正是利用了这个默认值传递了足量信息。由于认知的保驾,句法在此为修辞做出了牺牲。
1.3.2突显表达重点因素的促动
说话人可能出于其表意侧重的修辞目的,着意把某种信息在句法上加细,此时他可选择具体的空间概念(下例b),还可能选择叠置的空间概念(下例a)。句法在此又得为修辞让步,以满足修辞的特种需要。如:
(4)a.四风:你的话我有点不懂,你好像……有点像二少爷说话似的。
大海:你是要骂我么?“少爷”?哼,在世界上没有这两个字!(《雷雨》)
b.她的脸上大概又擦了粉,被灯光照得显出点灰绿色,像黑枯了的树叶上挂着层霜。祥子不敢正眼看她。(《骆驼祥子》)
先看a,从认知上看。抽象空间词语加方位词(如“世界上、观念里”)足以显化其空间性质。可从修辞上看,为了达到强化信息的功效,还得利用句法手段来保驾护航,故特意用“在世界上”这个前加介词的叠置空间短语进行双保险。“在”这个多余出来的介词在此是作家强调大海的“无产阶级”意识、突显他对食人寄生虫的痛恨的修辞需要。这类介词短语踞于句首的句子是不被看成存现句的,原因是泊来的标准:介词短语不能做主语。有的语法书还将其看成“病句”。但是从修辞的功用上看,它不仅没病,而且还有特殊的表达效果。可见,修辞给它们找到了属于存现句家族的“出生证明”,更何况它们是句首唯一且可被认知的空间实体,也符合本文给出的判别标准。考虑到一般的存现句是以名词性成分做主语,它们应是存现句的一个小类。再看b,句首的空间成分特意用了显化的具体空间概念,其修辞动因和表意效果更为彰显。语境中虎妞的“脸上”是作家提供的聚焦点,是后续语篇中着意加细描述的话题,更是主人公祥子“不敢正眼看”的地方,唯其如此才能形成对比之效。由此可见,“脸上”如仅用“她”来转指只是语法的可能,用偏正短语细化则是修辞的需要。
2 空间维度与识解
2.1空间维度
空间概念的把握与表达还存在认知维度的差异。在语言使用中表现为零维空间、一维空间、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区别。零维空间在认知上只体现为一个点,不显示维度,如地点名词代表的就是零维空间,这类名词后边一般都不加方位词语,其他名词不加方位词语表示空间时也都是零维空间。如:
(5)a.天津有个著名的南开大学。
b.学校建了一个大报告厅。
一维空间只在一个向度上展开与度量,汉语中用“前(边/面/头)、后(边/面/头)、左边/面、右边/面”等方位名词表示。如:
(6)a.房子前有一个很大的花坛。
b.教室后边是停车场。
“上(边/面)、下(边/面)”等方位词在空间上涉及长与宽两个向度,为二维空间方位词。“里(边/面/头)、外(边/面/头)、内(部)、中(间)”等都是三维空间方位词。如:
(7)a1.操场上停了两辆货车。
a2.校园里停了两辆货车。
b1.火车上拉着新兵。
b2.车厢里挤满了回家的民工。
c1.书架上放着很多工具书。
c2.书橱里有很多工具书。
这些空间词语的不同维度反映了所谓“语言几何”问题,它们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火车”在理论上应是三维的空间,句法上却出现了二维的“火车上”和三维的“车厢里”两种不同的空间用法?这些现象背后由什么认知和修辞因素促动?下面我们试用认知语法的“识解(Construal)”理论来解释。
2.2体感经验与空间维度识解
识解就是人们对同一情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与表达的方法与能力。Langacker(1991:4,2000:5)认为识解可以从“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等方面具体描写。
先看例(7)中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识解习惯。从理论上说,“操场”和“校园”都是二维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