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关联理论的认知修辞学说(下)
作者:蒋 严
文学方面涉猎不深的读者不经导读就无法凭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正确的解读。另一方面,读者没有时间上的压力,可以选择花很多的时间和大量的心力去搜寻语境效果,在精神上与作者交流对话。这在诗歌解读时尤为常见,作者也怂恿读者那么做,所以才会有审美过程的延长。
偏移其实是一个覆盖型术语(umbrell term),包括许多转义现象和句法上的超常搭配,有些已经在上文分析过,如隐喻。偏移让读者摒弃字面上的真值条件义,因为从中无法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读者继续搜寻恰当的关联解读,作超出平时思维定式的思考,付出较多的心力,以期获得不一般的语境效果。
并举做为一种结构现象,本身也不足以提供完整的意义解读,它充其量不过是指出了值得关注的对象。真正重要的是由此引发的语用推理和对此作出的认知语用解释。对并举的解释与隐喻的理解可以说是有相似之处的,因为两者都把两个或多个命题或概念放在同等的地位,让读者去体会两者间的联系,找出具有优化关联的解释。并举的整饬格式给我们制造了一种惯性,让我们下意识地在阅读相关句子时调取同一个认知语境去获取与各句信息相关的百科知识,并以同一种命题态度持有获得的语境效果。从语义上看,单一的句式又把许多相关或不相关的内容一律等量齐观,带出一些牵强,强邀我们思考,又出其不意地达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语境效果。
5.3 论陌生化
对陌生化的解释与上述讨论有许多相通之处。作者有意让读者付出较多的心力,以期获得更多的语境效果。付出较多心力的解读行为需要较多的加工时间,所以审美效果肯定会得到延长。举阿吾的著名“反诗”作品《相声专场》为例,这首诗歌是陌生化和间接指涉的典范。我们可以说,它的解读主要是一个弄懂显义的问题,并无明显的寓义需要发掘。如果不看标题,有些读者可能猜不出诗歌所表达的是什么事件。也就是说,只有熟悉相声这种表演艺术的读者,才可能主动调用相关的百科概念和定识,构建相关的认知语境,从而在追求优化关联这个弱式目标的引导下解读诗歌的内容。遇到有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比如群口相声,读者也会试图尽量得出有关联的解释。这意味着诗歌的解读并不是一个人人相同的经历:有的人可能对相声艺术毫不熟悉;多数人听过大量的对口相声,但不太熟悉单口相声和群口相声。可能极少数人才看过群口相声的表演。所以每个人都会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因为他们获得每句话的显义的成功率有大有小,但都受关联原则的制约。诗歌解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作者给我们多大的提示。如果诗歌的指涉信息过于间接,过于贫乏,读者只能凭借一星半点的蛛丝马迹的提示而作出推理,这样的推理就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这样的语境效果更多的是对某位读者个人有关联。也就是说,作者在最大程度上把解释权下放给了读者,读者对自己推出的语境效果完全承担提供证据的责任。这是现代诗的特色,也是其难读的原因。如果读者不愿意为此付出心力,他完全可以拒绝解读,半途而废。但他也因此失去了获得语境效果、完善自己的认知语境、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机会和由此获得的情质、欢娱、快感;失去了由此可以得到增强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放弃解读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诗人完全是在故弄玄虚,有话不好好说,写天书。但是假如诗歌采取的是直接指涉,意义就会一览无遗,平淡无奇。而且因诗歌的相对洗练,所以用直显的语言其实说不了多少话,传递不了多少意义。直显语言的寓义也会少得多,特别是缺乏那些弱寓义。这样,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优势得不到发挥,而劣势却暴露无疑了。意义太直显的话,一首诗歌值得玩味的地方只剩下了音乐节奏方面的因素和选词,或许还有一些直浅的修辞格。所以现代诗才会拒绝直接指涉,希望凭借形式和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以期向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唯有这样,现代诗才能给我们许多旧体诗和新诗所不能给予的读诗经历:解读的经历,辨明指涉、发掘寓义的经历。因为有了语义上的增值,所以读诗才变成了一种思辨过程,变成了一种更有意义的益智行为。为了凸显诗歌的这种功用,现代诗作者不惜抛弃诗歌的音乐性,破坏标点符号所提供的意义路标,让读者自己去发现、去领悟。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诗歌指涉的间接性往往是一个度的差别。传统诗歌里也可能有不少间接指涉的用法。但传统诗歌里的这种间接指涉往往是局部的,而真正的现代诗所运用的间接指涉往往是全局上的、是结构性的、是原则性的。因此在现代诗的解读语境中,关联理论的解释作用就更有价值了。
5.4 论美感
“审美感质”(acsthctic qudia,简称“美感”)特指人因为特别优美的音乐、绘画、自然美景、电影等艺术享受而产生的惊奇、感动;产生心灵上的美感,导致难忘的经历、回忆和幸福感。感质透过感觉、经验、记忆来获得,每个人对相同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反应,这说明人有感性经验层次上的差异,所以感质必定是主观的。相对于其他感情方面的感质,美感来得更加专注,更加集中,更加强烈,但也需要更多的知识或经验上的准备。
刘美感的研究一直是语义语用学力所不逮的领域,因为美感是印象,是不完整的命题式,无法从真值条件义和语用推理的角度加以考察。关联理论的出新之处在于提出不完整的命题式也能参与中枢加工,也能参与语用推理。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美感的获得是对关联信息关注的结果。对个人来说,有些感受可以较容易地体会到,不需要付出过多的心力。这些感受又进一步指导当事人依照这个思维上的惯性去更深入地体验这个方面的现象,从而获得更多更深的感受。所以,感质的获得也涉及认知语境的扩展以及在认知语境中的搜索,涉及众多弱寓义的获得。也可以说,感质就是弱寓义的关联组合,是人脑对众多感受的整理而得出的相对清晰的、集中而强烈的心灵感受。
6 结语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理论,不只适用于语用学的研究,还可以用来描写和解释许多认知现象,这一点已为许多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所证明。正因为如此,该理论才能对修辞现象作出独特的描写和解释,才能打通语用与修辞的界限,把语用、修辞与文学鉴赏统一到一起。关联理论在翻译研究上也已经独树一帜,继译学的“语言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之后,引发了“关联论转向”。关联理论还可以作为一种解释元素植入其他许多语言和认知研究的理论框架。该理论如能在修辞学领域得到全面应用,一定会得出更多的新成果,这是修辞认知研究的一个极具探讨价值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