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先秦时期汉语中的合叙与铜器铭文的释读

作者:李义海




  提要 合叙是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的一种重要表达式。它不仅在传世书面文献中大量存在,而且在两周金文中也有所发现。对它进行整理与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汉语修辞史的内容,而且对古文字资料的释读也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辞例 释读 修辞格式 合叙
  
  1 引言
  
  上古汉语中的合叙句,不仅有语言简炼、句式错综等表层效果,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而且还突出了为文个性。与此同时,它也给后人的理解带来了不便或障碍。在汉代,合叙句式已经成为注释家解释经典的一个内容。所以,上古汉语合叙句的整理与研究,对汉语修辞史以及上古文献的释读都有着重要意义。
  
  2 上古汉语书面文献合叙句的特点与解释原则
  
  汉语早期书面文献中,出现了一种表达法:它把平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短语或句子中相同的语句成分加以归并,使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短语或句子在形式上变成一个短语或句子;在这个短语或句子形式中,归并而成的前后两个(或两个以上)短语,又分别对应叙述两件相关事情。今择未见时贤言及之例如下:
  (1)《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传:“三年有成,故以考功。九岁则能否幽明有别,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孔疏:“‘黜陟幽明’,明者升之,暗者退之。”
  (2)《尚书·益稷》:“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下管鼗鼓,合止,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按:“合止”一句,孔传:“上下合止乐,各有。”孔疏:“合乐用,止乐用。”
  (3)《尚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不畏死,罔弗憝”。
  按:“于”,是个并列连词。王引之《经传释词》:“于,与也,连及之词。”“杀人越于货”,就是“杀越人货”,后来凝固成“杀人越货”。
  (4)《诗经·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誉髦斯士。”
  按:“古之人无,誉髦斯士”,俞樾指出:“承上而言。惟成人有德,故古之人无;惟小子有造,故誉髦斯士。”
  (5)《孟子·离娄》上:“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按:即“为汤驱民者桀也,为武驱民者纣也。”
  (6)《吕氏春秋·乐成》:“此汤武之所以大立功于夏商也。”
  (7)《吕氏春秋·长攻》:“凡治乱存亡,安危强弱,必有其遏,然后可成。各一则不设。故桀纣虽不
  肖,其亡,遇汤武也。遇汤武,天也,非桀纣之不肖也。汤武虽贤,其王,遏桀纣也。遇桀纣,天也,非汤
  武之贤也。若桀纣不遇汤武,未必亡也。桀纣不亡,虽不肖,辱未至于此。若使汤武不遇桀纣,未必王也。汤武不王,虽贤,显未至于此。”
  (8)《吕氏春秋·音初》:“(涂山氏之)女乃作歌,歌日:‘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按:“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即“周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公取风焉,以为召南。”
  (9)《吕氏春秋·自知》:“欲知平直则必准绳。”高诱注:“准平绳直也。”
  以上揭诸例为代表的表述方式,导致了后人阅读的障碍。汉代的某些注释家(如高诱)已有所察觉,他们往往在注疏中指明一个句子中分别承接的词语,以使句意更为清晰或避免可能产生的误解。
  运用这一表达方式组成的语句,有时候,连一些经学大师也不得其解。《汉书·纪帝纪》:“中元 二年春二月,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谥、诔、策。”“便因诏书文简,以谥诔、策分承上文二事。”应劭不得其解,其解上二句,乃云:“皇帝延诸侯王宾诸侯,皆属大鸿胪,故其薨,奏其行迹,赐与谥及哀策诔文也。”“以策与谥诔连文,遂释为‘哀策’,于是上文‘列侯初封及之国’为赘文,而分承之义失矣。(俞樾等,1956:223)”
  到了1920至1930年代,杨树达先生把这种行文格式作为古人用词造句的特例加以采摭,并在《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两词分承上下文例》中列举了十四条,逐条做了简要分析。其后,又将分承作为一种修辞格移入《中国修辞学》中,改称“合叙”。
  此后,王德春、常棣、张博、王占福、张社列、王兵旭先生又先后著述,在“合叙”的类型与特点、合叙句的辨识与理解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概括起来,使用合叙格式组成的语句,具有以下四个的特点:一是句中至少有两个联合结构。二是“这些联合词组中的成分分别搭配,如果把它们扩开来重新组织,则可以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常棣,1988:130)三是常与“共用”辞格配套使用。四是前后两个联合结构要按语义关系分别相承,“使前后成分之间的关系一项接着一项顺次叙述出来。”(王德春,1987:124)
  在上述四个特点中,前三条可以看作是“合叙”句的辨识方法。因此,一个句子基本上满足这三条之后,便可以考虑它具有由“合叙”而来的可能性。然后用第四条进行“按语义关系分别相承”的尝试。一旦如此尝试的结果在该句所在语境中能够上下语意直贯,便意味着弄懂或基本弄懂了这个句子的意义。上举俞樾、杨树达先生纠正前人的误解便是经典的例证。
  
  3 现已发现的金文合叙句及释义原则
  
  运用上述方法与步骤,不仅有助于读懂书面文献中合叙而成的句子,而且对青铜器铭文的释读,也应该有着积极意义。
  两周金文存在着合叙句,前人虽然没有明言,但也有所涉及。试举例如下:
  (10)《久令方彝》(《集成》16,9901):“唯八月,辰在甲中,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舍三事令,眔卿士僚、眔诸尹、系里君、百工眔;眔诸侯:侯句男,舍四方令。”
  杨树达先生(1997:7)指出:“此节文字,近人说者不同,吴间生以眔诸侯侯田男属上读,谓侯田男皆三事令所及;罗振玉以属下舍四方令读,谓舍三事令于内服诸臣,舍四方令于外服君长。今按《书·酒诰》云:‘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罗盖据此为言,其说是也,吴说失之。文本当云:舍四方令,眔诸侯,侯,田,男;而文却倒言之,致文字错综,不相配称,令人迷惘。”陈梦家先生(2004:38)指出:“‘三事、四方’即下所述‘舍三事令’“舍四方令”’按:这一语段,由“唯八月,辰在甲申,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舍三事令,暴卿士僚、暴者尹、汞里君、泵百工;舍四方令,乘诸侯,侯,田,男”合叙而成。
  (11)《史墙盘》(《集成》16,10175):“上帝后稷匡保授天子绾令厚福丰年。”《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以下简称“铭文选”)225:“‘匡保授天子绾令厚福丰年’,正好与上帝后稷相对应,是以上帝锡厚福,而以后稷佑丰年。”
  (12)《伯公父篮》(《集成》9.4628):“白大师小子伯公父作鳘,择之金,唯鐈唯錿。其金孔吉,亦玄亦黄。”
  《铭文选》301:“鐈:即玄鐈,下文云亦玄亦黄,是鐈色为玄而卢色为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