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新课程:呼唤学校重视体验式教育

作者:吴锡改 赵佩旋




  3. 紧扣“内化”、启发诱导。学生知识和素养的内化是体验式教育追求的目标。体验式教育的一切操作都应紧紧围绕促成内化而进行。体验是个体完整的内在性生活,一切合理组织的教育教学都能为内在体验提供素材和支撑。机械灌输方式的教育往往阻抗和抑制了受教者体验的生成,就在于这些方式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不关注受教者的内在感受和自主建构,所给予受教者的只能是外在的知识。为此,现代学校和教师应坚定地确立紧扣内化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学生素养的内化采取策略进行启发诱导、设计和组织施教过程。
  4.学以致用、深化体验。体验是具备真情实感的心理表现。虚假与漂浮带不来深沉体验。凡空洞的说教与虚假的描述均难给人心灵以影响与震撼,体验也就无从谈起。体验式教育总是建立在教与学真诚、务实、学有所得基础之上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最终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在学以致用中体验,最能达到“人”投进去、“心”动起来,获得刻骨铭心的感受和领悟。因此,注重授予学生学以致用的理论和知识,训练和培育他们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技能和才能,使其懂得所学的巨大价值与意义,也是体验式教育的重要规范。
  
  三
  
  体验式教育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它需要教育者在活动开展前,进行更加精心的思考与设计,需要教育者具备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备生活中的智慧和理解每一学生的独特感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教育目标、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的体验活动。
  1.教育者要增强关注学生体验的自觉意识。不关注学生体验是当前教育实践中的普遍性弊端。现实教育的无数实例表明,“无体验就无内化,就无发展”,“体验是认识世界和情感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应自觉地关注学生“受教”和亲历实践中所产生的各种体验。唤醒和关注学生体验的自觉意识,在于确立两个理念:一是确立“生本”理念。即由关注自己的工作运行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二是确立“教育体验”的理念,即在设计和组织教育过程时,将学生客观存在着的体验心理过程,转化为可开发、可利用的因素,自觉地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亲历实践中,去主动有效地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养成品质。
  2. 创设情境,使学习内容“生活化”。优化的情境往往能使学生融“我”入境,物我两忘,不知不觉甚至“自动化”进入境界,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去感受、思索与反省,进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为此,教师应把情境创设作为体验式教育的重要环节给予足够重视。体验性情境的创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择环境,即为学生精心选择具有较大体验教育价值的生活环境,如校园、课堂、实验室、工厂、农村、军营以及英雄人物、模范人物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等。其中有些环境对学生来说,也许非常神奇而陌生,但却对学生具有无限吸引力和感染力,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都会感受到它的力量,产生超越,获得震撼性的体验,领悟到生命与生活的真谛。二是创造氛围,即在常规的教育场所里人为地创设一个有助体验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受到感染、得到“催化”,自觉展开体验活动,如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跌宕起伏的认知悬念、迫人思考的疑难问题、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以及巧用教育媒体的声像资料等,都可以形成一个热烈振奋、催人进取的环境氛围,引发学生卷入其中,主动进行学习和体验。
  3.重视应用和操作,引导学生亲历实践。实践是体验学习的主要方式。体验源于实践,并产生于实践活动过程中。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而体验的过程正好就是学生“目击”、“在场”,亲身去干,用心去做的过程。实践越多,体验也越多越深;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这是教育真理。学生有动手实践的天性和渴望成功的欲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面临的学习任务,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通过亲身经历生成对自身价值的直接觉察;体会到自身能动的力量和生命的本质。“听人说上千万遍,抵不上自己亲自做一遍,”就是实践带给人们的深刻体验。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实践在学生体验学习中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环境,凡属能让学生实践的都应尽量让其动脑动手操作一番,更为重要的是注重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与条件,使之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这样的学习过程,积极的体验也就自然相随其中。
  4.优化学习材料,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面临的学习任务的距离,进而设计有结构的学习材料,使设计的学习材料难易适度、深浅适中。如果太难,学生的学习不成功,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就不会有积极的体验;如果过易,思维强度不够,不利于创新培养,学生的愉悦体验就不够强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优选学习材料,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长进。教育过程中能引发体验的学习材料十分丰富,如对理论知识、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等认知类成果的向往和崇尚性体验;对祖国、对集体、对他人的情感体验;对热爱劳动、学会自理的生活体验;对坚韧不移、久历失败,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挫折体验;对获得成就,培养自信、自强精神的成功体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树立远大理想目标的崇高体验等。教师若能合理组织、精选优化这些体验性学习材料,就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教育的力量,并在不断体验和感悟中,获得自身素质的提升与完善。
  5.注重培养学生体验的素养和品质。体验虽是自主的和自由感受的,任何外人无法控制和干涉,但这并不意味着体验是放任自流、胡思蛮干的。体验式教育的另一意义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学会生成体验并提升其体验的品质。体验是内在性的,体验式教育操作也要力图进入其体验的内在世界。为此,教育者也应高度重视培育学生体验的素养和品质,学会体验不仅有助于提升体验的质量与效果,加速素质“内化”,而且也是现代学生会学、善学所必需。要大力增强学生的体验学习意识,深刻认识体验学习的素质培育功能,学会和掌握基本的体验方法,如怎样边观察边思考,如何合理进行联想和感悟,如何开展品味和反思,如何写体验后记、日记等。要指导学生掌握体验的一般类型及特点,不仅善于直接体验、主动体验,还要学会间接体验、开放式体验、创造性体验等。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逐步提升体验的水平和层次,如由感性到理性,由自发到自觉,由表层到深层,由零散到系统,由消极体验到积极体验,由被动体验到主动体验等,这些素养和品质的增强,必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和素质培育。
  
  参考文献:
   [1]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7.
  [2]曾耀农.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J].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280.
   [3]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92~194.
  [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8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