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新课程:呼唤学校重视体验式教育
作者:吴锡改 赵佩旋
[关键词]新课程 体验式教育 操作特征 科学理念 策略和措施
体验是人类心理生活的普遍现象。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体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们经常讲到的睹物思情、浮想联翩、深沉反思、心灵震撼、悔恨交加、激动不已等都是体验心理的表现。体验式教育则是教育领域崭新的特定概念,它强调的是教育者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要素或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教育背景与氛围,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采用联想、感受、体会、领悟、欣赏、品味等体验性方式,去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深沉认识和自身素质的内在发展与完善。
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体验是建立在个体“内部知觉”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它通过形成“内在感悟”而获得对“外部存在”的深沉认知,从而实现“人的理性”的不断内化与增强。马斯洛认为:“正是由于体验,才使人们从平凡的生活中领悟到了不平凡的意义,感到自己窥见了终极真理、事物的本质和生活的奥秘,仿佛遮掩知识的帷幕一下子给拉开了,……象突然步入了天堂,实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1]体验式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化教育要求,领悟学习活动的深沉本质,使学习内容在个体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痕迹,使身心素质的各个要素、“关节”受到更全面深刻的熏陶和影响,而且有助于扭转历来教育长期追求显性价值、表面功能的形式化、空泛化与泡沫化的倾向,走上足踏实地谋求教育效益的道路。因此,体验式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操作,应引起高度重视,纳入新课程教育实施策略之中。
一
体验式教育是针对学生的素质现状和心理特点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操作形式,其基本思路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施教模式,转为关注学生的内在体验,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一个身心体验的环境与氛围,使学生伴随活动自觉进入体验状态,在体验中达到升华和完善自我素养。这种教育操作的长处就在于激发和强化了学生的能动意识,使学生由被动的受教育者变成积极主动的自我素质建构者。
根据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体验式教育有如下操作特征:
1.植根学生主体精神世界。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总是与学生的精神世界紧紧相连的,体验式教育总是着眼于学生心灵世界的“锻造”与重塑,强调教育应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环节与步骤都应与学生在心灵上达到相容、相合与默契。其过程一般如下图所示,包括四个阶段:(1)激发动机阶段;(2)个体亲历即实践感受阶段;(3)体验内化阶段,即对上述亲历进行抽象、概括,形成观念或感悟的阶段;(4)反思、强化,产生新体验阶段。这一过程经不断循环与升华,直至达到目标。
体验式教育操作的心理过程
由此可见,体验式教育操作必须植根于学生主体的精神世界,以引导和激励学生精神世界的活动——动机、感受、想像、领悟、回味、反思等为主线,来设计和组织操作过程,并注重指导和激发学生自我精神活动,使体验成为“心心相印的真教育,唯从心里发出来,又打到心的深处去”(陶行知语),从而使自我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和发展。
2.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融合。体验总是以一定的认知背景和情绪背景为前提的,认知性体验只有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才会深沉而久远;情感性体验也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故知情融合也是体验式教育的重要特征。知情融合,实质上就是教育活动中和谐的群体认知与情绪状态。师生情感相投,思维同步,认知行为协调一致,就必定能创设一种良好的气氛和心境,积极体验就能随之产生。如果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在理智闪光时,也充满着情感的激荡,那么“高峰体验”就能油然生成。
3.生活化与审美化。体验不单是个体内心的生成物,更重要的是一种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层觉察,这一过程比一般的理性认识过程更强烈、鲜活、深沉和完整。现在的学生大多阅历不足,生活经验贫乏,因此,注重给学生多提供贴近生活实际的、具体的、形象的典型材料和问题,填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必有助于促进学生“生成”体验。审美化乃体验式教育的精粹所在,对美的自发性感受是人类最原始的体验,越是美的东西越能引发人的深刻体验。教育活动若能始终伴随审美化的要素,使内容、情境、形式与方法都做到“既善且美”,呈现给学生的不是枯燥乏味的东西,而是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知识画卷、典型课题和人生真理,使学生“一睁开眼去看一个形象,或一张开耳朵去听一个声音,就能马上看见美,认出秀雅与和谐”,[2]积极而激越的体验与感悟就会自然产生。
4.开放时空与鼓励进取。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操作,它要求触及学生素质知、情、意、行,德、智、体、美的各个方面。体验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它是全方位的,“体验都有视野无垠的感觉,”“有时变得气势磅礴,”“似乎生活在存在的领域里,也生活在超越的境界中,”“如果一个人视野不够开阔,其容纳的历史时期很有限,他就不能获得与人类一体的体验。”[3]只有开放时空才能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底蕴丰厚的体验舞台。体验过程中的感悟、想像与反思都要求超越极其广阔的时空,有时还需学生纵思千载、横想宇宙。体验过程中有时还需引发和唤醒学生认知的、情意的、操作的潜能领域,因而它必须具有开放与鼓励进取的特点。现实学校狭小的课堂、有限的校园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体验的手脚。这一局限既可以采用走出校园,“回归”社会与自然来弥补,也可借助现代化手段,利用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把广阔无垠的大自然“搬进”课室,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集中展现在课堂之内,让学生在方寸之间也能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之感。
二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要使体验式教育这一崭新形式卓有成效地进行,必须掌握和坚守一些与体验操作相关的科学理念:
1.学为主线、生为主体。体验是主体主动的活动,学生是必然的主体,这是因为体验具有直接性,无需任何中介,他人无法替代。体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的主动沟通与默契,是主动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同化与升华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动感受、领悟、想像、反思等多种心理活动的参与与深入,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体验。体验是生成性的,总是伴随学生主体的活动而不断地生成、展开和加深,离开学生这一主体的学,一切体验操作的价值全无。
2.注重激励、强化感染。体验是学生个体的活动,但是高水平、高效果的体验一般不会自发生成,往往需要一定的外在影响去启迪和引发,这是推动学生主动体验的必要措施。实践证明,教师的有效激励和感染是体验操作的基础,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育的一切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4]体验式教育操作中,教育者应首先通过采用一定的激励和感染手段,促使学生形成“心理顺势”,即对外界影响持接受和顺应的心理状态,然后进行体验性的训练和学习,就能收到显著效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