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像考试一样阅读

作者:李方模




  一场中考语文考试,要在150分钟内做七八个基础题,三四篇阅读理解,还要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时间很紧张,阅读、思考、作答,紧密相联,一气呵成。若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和“题到笔到”的答题速度,巨大的题量很容易使学生身心俱疲,要想高质量完成,还真不容易。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平时的训练,尤其是像考试一样训练。具体到阅读教学上,就是要求学生像考试一样阅读。
  阅读教学分为教读篇目与自读篇目,所花时间少则一课时,多则三四课时。字词句段篇,形象主题结构手法,无所不包,无所不讲,教师分析面面俱到,而学生往往如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得要领。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替学生包办过多,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未能主动思维。有些“启发式教学”,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精力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去“启发”,学生却“启而不发”,耗费时间与精力,却难收到教学实效。
  在考试中,学生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不用催促,不用强调,学生的阅读效率很高。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像考试一样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考试中的答题正确率,至关重要。那么,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像考试一样阅读呢?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探索,也收到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效果。
  首先,中考语文阅读究竟考什么,是怎样考的。著名特级教师、中考语文命题专家余映潮先生曾将中考语文阅读能力概括为十种:文体辨识能力、略读浏览能力、思路分析能力、要点概括能力、词句理解能力、作品感受能力、内容探究能力、文学欣赏能力、迁移拓展能力、综合理解能力。纵观历年各地中考阅读题,都不出于以上十大能力范畴。试看荆州市2006年中考语文试卷的《茶马古道》现代文阅读题:
  阅读选文《茶马古道》,完成19-24题。(文章略)
  19.文意把握——根据全文内容,简洁说明什么是“茶马古道”。
  20.作品感受——试写出表示本文说明顺序的关键词语。
  21.要点概括——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22.段落分析——第四段中说明元代在“茶马古道”发展史上重要举措的句子是:
  23.文句理解——文中点明“茶马古道”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句子是:
  24.内容探究——根据文章有关内容证明:“茶马古道”的说法不应该早于唐代。
  从以上题目不难看出,命题者思路清晰,善于抓住文章要点,考查阅读能力。其四个字的精美题头,简要精练的题干,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语言美。另外一篇《美丽乌龟》,是从“表达方式”“情节梳理”“表达目的”“构思技巧”“表现手法”“读后感悟”的角度考查的,一篇《江山之助》,则是从“观点提取”“思路分析”“文题揣摩”“语境品味”“句意诠释”“笔法探究”的角度考查的。可以说,这些考点,均围绕着语文的“十大阅读能力”而进行。
  其次,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抓住文章精髓,围绕阅读能力,模仿考试题型,拟好思考题目,提供学生自学。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有高超的文章把握能力,提前认真备课。特别在复习教学中,由于要进行阅读文章的选择,在拟题上更需要花费精力。并且,平时教学的拟题和复习教学的拟题也是有区别的。
  在平时教学的拟题中,应围绕教学要求,结合课后习题,体现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因为所拟题目是用于学生自学,所以在拟题时,要考虑年级特点、教材要求、文章特色、学生知识结构和答题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是笔者在平时教学中试拟的一些题目。
  《风筝》(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2001年版,作者鲁迅)拟题: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吗?请用上文章标题“风筝”一词。
  2.你能根据记叙文中时间、地点的变化一眼看出文章的结构吗?请用“横式结构图”表示。
  3.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意图?你有什么证据?
  4.你能根据提示理解下列词语或句子表达的意思吗?
  ①第1段中,“我”为什么在北京看到风筝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注意,最后一段也出现了“悲哀”一词。
  ②第5段中,“我的惩罚”指什么?为什么说看到讲论儿童的书是“不幸”?“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对此有什么感受?
  ③第11段中,“我的心只得沉重着”是因为什么?
  《邓稼先》(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2001年版,作者杨振宁)拟题:
  1.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的邓稼先,从_______可以看出来。
  2.文章6个部分内容各不相同,你能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吗?
  3.文章各部分是怎样联系的?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4.世人知道邓稼先,是因为他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但文章对于邓稼先的功绩却只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更多的是对邓稼先性格品质的介绍,你能说说文章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详略安排吗?
  5.文章对邓稼先进行了高度的赞誉,也饱含了作者的深情,既有集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有夹叙夹议。你能找一些例子说明吗?
  6.文章使用了小标题的写法,你认为有哪些好处?假如要你也写一个你熟悉的人,比如父亲、班主任等,你能列出你的小标题吗?
  不难看出,《风筝》是从“内容概括”“结构分析”“主题探究”“内容理解”的角度来考查的,《邓稼先》是从“形象归纳”“内容概括”“手法分析”“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来考查的,但考虑到基础年级学生特点,这些名词术语,并没有在所拟题目语言中出现。所拟题目,均结合了课后习题,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进行了适当的提示。提问语言也要有亲和力,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在复习教学特别是毕业年级的总复习教学中,拟题要尽可能围绕中考语文阅读能力,模仿中考题型甚至是拟题语言,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所选文章一定要是教材上所没有的,这样才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是笔者在毕业年级的复习教学中试拟的一些题目。
  《白杨礼赞》(人教版义务教材初中第三册,1993年版,作者茅盾)拟题:
  1.内容概括:文章以_______为线索,从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了白杨树。
  2.主题探究:文章借赞美白杨树,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语理解:“礼赞”的意思是__________,文章几次强调白杨树是“普通”的,却又是“不平凡”的,其中“普通”是指__________,“不平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构分析:用图示法分析文章第五段的层次:①②③④⑤⑥⑦
  5.句式仿写:仿照第七段的句式,运用“反问+排比”的形式,写一段话。
  6.手法欣赏:任选一点,对本文所运用到的写作手法进行举例赏析。
  7.写作迁移:选取你熟悉的某种植物,挖掘一点象征意义,学习本文写法,写一段50字以上的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