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借鉴与思辨

作者:何 捷




  令人担忧的是,“写实”,这一孩童初学写作必须树立的观念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自从“新课标”颁布后,对想象作文写作极为重视。《写作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提倡写想象文。这是符合孩子的思维发展和年龄特点的,也是对以前一味重视记叙文的“思想根子正不正”,“事件意义是否深刻”的不良写作局面的有力扭转。但是矫枉过正的情况也不容回避。笔者采访过许多孩子,他们都坦言自己喜欢写想象文,因为可以天马行空地在作文中自由驰骋。但是一旦要求他们现场摄取素材后如实去写,许多孩子就感到困难,应付之作、病残之文比比皆是。“写实”意识和能力的缺乏充分暴露出当前作文教学的隐性弊端——“教师指导熊市”。孩子看过、听过、体验过还是不能下笔,原因不在他们,而在教师没有正确指导。梁启超对教师的指导行为作了明确界定:教师责在指点取材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和取舍的方法;凡是学生不能直接接触到的人事景物,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切实掌握。总之,学生在提笔作文之前,不在“苦思冥索”上花时间,而要在“搜集材料”上下功夫。不妨问问自己,你曾经带着孩子蹲在一群小蚂蚁旁,指点他们看看蚂蚁的身体外形,告诉他们蚂蚁世界的社会分工吗?你曾经以裁缝剪裁衣服布料为例,告诉过孩子如何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了吗?你曾经和他们一起翻阅几本厚厚的书籍,就是为了弄明白小猫的生活习性吗……如果没有,请别再把自己带着孩子去玩的行为当成“作前指导”啦。
  与时俱进地借鉴梁启超的观点,笔者认为写作是智力活动,既要鼓励提倡孩子大胆构想,勇于创新,写出自己心中的狂想,也应帮助他们树立“如实写”的正确观念,养成正确、严谨的写作态度,为今后认识生活、描绘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五)关注整体,忽略枝节
  
  在梁启超看来,一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组织结构特别重要,关涉文章品质的好坏。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应该着力把握大局,关注整体,忽略枝节。首先,他要求指导学生学会恰当、条贯地“整理思想”;其次,他在给学生提供材料的时候,喜欢罗列各种材料,以便培养锻炼学生的选择力;第三,他主张“一题可做数次”,同一个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写成几篇文章,使学生对于一个题目的方方面面都能了解,拓展思路。此外,他在评改学生作文时特别注意“思想清不清,组织对不对”;至于“字句不妥当”,固然要注意,但梁启超认为这毕竟属于“末节”,不要太过关注。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争论:作文要不要精批细改。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很值得我们思考,也给出了比较科学的答案。教师评价孩子作文,应该站得高,看得远,着力在文章整体上多给予指导,帮助孩子调整文章结构,理清条理脉络。还可以多提供孩子自我修改的建议,让文章的品质经过修改后能得到提升,体现修改的价值、意义。至于字词等细节,完全应该提示孩子自我检查后修正,不应由教师包办代改。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成年人的语言体系和孩童不一样,有时候教师修改的地方正是童趣、童真闪烁之处,这样的修改和打击孩子写作信心、摧毁写作兴趣没有区别。
  梁公去世已久,但其精辟的作文教学思想至今还熠熠生辉。此文全当抛砖引玉,把这些经典思想拿出来“晒晒太阳”,希望诸君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际情况,冷静思辨后加以借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