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刘开伦




  [摘 要]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教学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开展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 影响因素 关系分析 问题处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教学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开展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应采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课堂教学中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并在教学设计中综合考虑、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教学系统。它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为根本目的,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将课程转换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要素,系统设计安排教学的过程或活动。教学设计是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系统,因此,需要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
  相互关系做出分析、判断、计划与安排。
  
  (一)课堂教学设计与系统方法
  
  课堂教学是由各种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系统,课堂教学设计自然要运用系统的方法。教学设计所运用的系统方法,是指教学设计要按照学习本身的系统性,将学习作为系统加以考察,以达到优化学生学习的目的。由于课堂教学受到诸如课程、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设备条件、方法、时间、空间、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就要对这些要素进行系统化的分析研究、规划与安排,注意处理好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种种关系,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各个要素之间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联系,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要从“学什么”而不是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学习现状、学习内容、学习后应达到的目标等,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
  其次,教师要在对学习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安排“怎么教”,“怎么教”要满足学生“怎么学”的需要。比如,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适宜的教学手段,选择教学评价的方式等,都要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
  第三,进一步分析课堂教学的各个子系统,注意各个子系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采用的策略与方法,注意协调好它们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做好统筹安排。比如教师的启发讲授与学生的活动体验,就不能用一个单一的固定模式机械套用。
  第四,系统分析教学中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的关系,在时间安排上要处理好学习重点与非学习重点的关系;在空间上要处理好课堂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延伸的关系。
  第五,根据教学中的各种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控,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系统,以确保课堂教学系统功能的最优化。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转变
  
  传统教学领域中占支配地位的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都属于客观主义的范畴。客观主义的认识论认为:(1)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获得这些现实映像。它忽略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能动性;(2)教学是传递固定的、程式化的客观知识的过程,可以对教学进行细密的程序设计;(3)学生是教学过程所塑造的对象,教学即是对学生施加控制的过程,学生必然是被动的。这种客观主义理论在教学理论研究方面困难重重,在教学实践方面,行为主义理论由于无法解释复杂而真实的教育问题而倍受批评。建构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以来,逐渐在教育科学领域广为接受。作为一种理论取向,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它更关注学习中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习的过程性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因而体现了其合理性与时代精神。
  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1)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知识建构是个体通过新旧经验互动来实现的;(2)知识的建构具有社会性,学习者要在合作、交往和共享中建构知识。;(3)知识的建构具有情境性,知识是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学习者要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个人意义的“学习环境的创设”;(4)知识的建构是一种能动过程,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学习是人自觉建构的过程。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依据的理念更多的是建构主义理论,这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设与现实社会相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通过亲身体验,对既有的知识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从而获得知识、方法与技能,形成主流社会所认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设计与课程
  
  课程目标是指对一定受教育阶段学生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课程目标是课程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和一般要求,它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它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再创造。课程目标具体到每节课或每个单元,课堂教学目标有的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有的侧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的又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设计要为教学进而为课程目标服务,教学设计也是课程的重建。
  处理课堂教学设计与课程的关系,首先,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体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再作为一个知识的灌注者和“话语霸权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指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设计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教师如何“教”。其次,教学设计要正确处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有的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有的侧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的又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第三,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超越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局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应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关系,沟通生活世界与学生课堂学习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预设、教师活动预设与学生活动预设等方面,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教学的一种估计。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生命潜能的存在以及彼此间的差异性,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情境。因此,教学过程不可能是设计方案的精确复演,必须根据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情境灵活处理、动态生成。教学目标必须开放性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动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学过程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在新课程意识支配下的教学设计预案由“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组成,这将有助于教师教与学同时并重,设计“学情分析”或“开天窗”、“课后追记”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