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语文教学中的鲜活魅力浅析

作者:胡海燕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苹果组:
  “我们苹果组有水份,不但外表美、内心也美。而花生一点水份也没有。”
  “未来是竞争时代,不展示自己不行。”“华罗庚、童第周不表现自己,哪里有人发现他们?总统不表现自己,能当上总统吗?”
  结论:“我们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且也很有营养,对人们身体健康有好处。大家都非常动脑筋,也很留心生活,望大家发扬。”
  2.生动有趣的课堂表演。教学古诗《草》,为进一步理解掌握古诗意思,让学生表演,达到理解语言,内化语言,全面理解诗的内涵,让一个同学扮爷爷,一个同学扮小孙孙。孙孙放学回家,给爷爷讲这首古诗:
  孙:爷爷,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爷:好!背什么古诗?
  孙:背《草》,今天我们刚学的。
  爷: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呢?
  孙:因为……因为小草很顽强……
  爷:“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孙:“离离原上草”就是很茂盛的样子。这句诗是说……
  爷: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孙: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爷:哈!你看俺孙孙多有本事,小小年纪就会背唐诗,还会讲意思呢?
  通过学生淋漓尽致的表演,学生对诗的理解更深入,对语文的学习也更兴趣盎然。
  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由于有了活动的内容,有选择的权利,有提问的机会,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的感知、观察、思考、探索的机遇,学习方式的转变犹如特效性,学生越来越痴迷语文学习,这是走进新课程改革最大的收获。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以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是否扎实到位,而忽略了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有关习惯的培养。参加新课程培训后,才知道学习语文虽是一辈子的事,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但也有一个捕捉最佳时机,形成扎实根基的问题。小学生可塑性极强,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抓好这个时机做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一旦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再想去改变或矫正,就事倍功半了。
  走进新课程,首先感到眼前豁然一亮的是:语文课本,每册都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内容,以专门篇幅呈现在课本的开篇,形成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系列。这是落实《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举措。教学内容丰富,必然导致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在用好教材,用足教材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注重了学习习惯的培养。于是,在课堂上,除了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外,还在不断地提醒学生应注意读写姿势、握笔、听讲、发言这些学习细节,很是令人欣慰。千万别小看这些“小细节”,只有在这些小细节上抓出成效,才能抓好其它方面的习惯,学习习惯夯实了,对语文学习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记得王尔德有这样一句名言:“起初是我们养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了我们。”学生时代播下优良的种子,便可赢得未来的丰收。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长期行为,绝非一日之功。正如叶老所言:“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实施新课程的教师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正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加强实践,他们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对学生一点一滴地加以引导,满腔执忱地给予鼓励。我深信:只要教师在进行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有恒心、耐心和爱心,“反复抓,抓反复”,一定会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进而激发他们喜欢读书、写字、交流、探索的欲望,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终身受益。这也是当今语文课区别于以往语文课的一个亮点所在。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让教师倍享其“鲜活”的灵性,也为学生撑起了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语文教学“鲜活”的魅力,已经变课堂为学堂和乐园,使师生共同成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