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小学低段语文新命题误区与对策

作者:王庆才




  3. 综合性原则。试题应试突出考查的重点,多关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尤其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语感,学习运用。以阅读测试命题为例,综合性一般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语言材料应该具有综合性,即与生活实际与学生经验密切相关的篇章和语段;二是测试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应该包括多种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例如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期末考试已有音节连汉字,按拼音写汉字,就不必再去考声母、韵母等零部件的书写等,因为学生已能拼读音节,说明声、韵、整体认读等知识已不成问题了。
  4. 创生性原则。“创”就是创造、创新;“生”就是生成、生长。当试题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时候,考试就不仅是知识的检验和巩固过程,而是知识的创生和开发过程。
  (1)面向课外的迁移。一直以来,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老师只是阐述和传递这些内容的执行者和实现者。这样,教学不得不走向堵塞、萎缩。因此,作为教学导向的试题,就要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把相关知识向课外迁移、派生。这种有一定价值取向的命题,往往也会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如这一道试题: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一()知秋
  在二年级的课文《识字一》中学习了一些秋的成语,学生是否知道此处就是填“一叶知秋”,关键在于学生平时的知识面是否广,以及老师在教学时是否及时地给予了
  课外知识的补充,这种由课内向课外知识的自觉补充和延伸,就是“大语文”教学观念的体现,也是今后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2)面向学科的整合。既然学习的目的不只是强化既定知识的记忆,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我们就应该允许让试题成为检验学生综合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工具。因此,在试题中有意识地综合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将成为学生学习能力自我增生的重要方式。
  (3)面向生活的应用。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是汉语文化的表达方式。在试题中,我们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在命题时真正做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引导学生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学习语文。命题时可以适当地引入社会热门元素,如神州六号飞船上天、奥运会等,让学生不要成为“闭门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口语交际中有很多来自生活中的题目,如“这些天妈妈很不开心,请你讲一个短小的笑话,让妈妈高兴起来”,假如你的爸爸爱抽烟,你会怎样与他交谈,劝说他不要抽烟,把你准备的话写下来。
  儿子(女儿):“看见爸爸又在抽烟”;
  儿子(女儿):“_________________”;
  爸爸:“好,我今后一定把烟戒掉”。
  这种命题将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心时事,关心社会,在社会生活中体验语到文无处不在。
  5.个性化原则。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各有其不同的特色,试卷就应面向各种层次的学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出卷。具体做法是:(1)加强与教师学生的交流沟通。有效的沟通能促进资讯交换,拓宽思路和统一认识,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沟通的作用巨大,而且很多时候是必不可少的。(2)要多种评价相结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综合的,语文考试也是丰富多样,可有单项测试,也有综合测试,有书面,也有口头;或平时与最终评定多种评价。总之,最终目的是淡化考试,以检代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