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小学低段语文新命题误区与对策

作者:王庆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从对许多试卷的命题分析情况可以看出目前的小学低段语文命题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误区阐述
  
  1. 要求偏高。汉语拼音只是用来帮助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而试卷中往往要求学生记忆拼音的名称,要求归类。甚至要学生用拼音写完整的古诗。同样,实验教材的识字教学识写分离,而在试卷中往往得不到体现,尤其是在小学低段,很多试卷的命题超越了要求默写的范围,这就导致老师们不得不在平时的教学中把所有的生字都进行字形分析,拨高要求。因为他们担心学生过不了考试关。
  2. 题目过于细化。试题的细化会给人以复杂的感觉,让人心生畏惧。例如一份一册试卷就包含了拼音字母的书写、补充音节、声、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归类、看拼音写词语、形近字组词、找同义词、反义词、课文填空、拼音写汉字的连线、字与字连线、图与词连线、儿歌阅读、写话等考试形式。还有附加题。这种面面俱到、支离破碎的考试势必会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干扰了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
  3. 偏离语文本体。命题者由于过多地考虑试卷形式的改变,而要求学生去完成非语文的答题,如画画、添画等,属于智力游戏一类的题目,与语文知识与能力并无多大的联系。使学生化去不该多花的时间,影响能力的正常发挥。
  4. 不能显示年段特点。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课外阅读题中,如要求给短文添加标题,根据提供的阅读材料回答“我知道了_________”一类的陈述;有“……怎么样”,“为什么……”一类的分析;还有“读了这首诗,我好象看到了_________的情景”想象等等。
  上述这些题目缺乏考查的实际意义,有的会受到识字、写字的限制;有的则要求偏高,最大的问题是与中高年级的阅读题没有大的差别。
  此外,有些试卷还存在内容及形式大同小异;部分试题反映不出能力的训练;试题难易不当等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呢?
  
  (二)病因探究
  
  1. 拓展过度。观察一些存在问题的试卷,很大的原因是教师对新教材仍很陌生,不能很好的领悟新教材的理念与意图。例如:看到新课程要求“积累”,便拼命拓展,把积累当要求放入试卷中,出现要求偏离教材的现象,例如一年级某卷题:
  把诗句及诗名和作者,用线连起来:
  《江上渔者》  夕阳无限好   王安石
  《登鹳雀楼》  墙角数枝梅   李白
  《乐游原》   危楼高百尺   范仲淹
  《梅花》    但爱鲈鱼美   王之涣
  《夜宿山寺》  更上一层楼   李商隐
  这种把一年级学段拓展的古诗内容,作为考试的内容出现在试卷中,偏离了一年级的教学目标,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学习和考试脱节,考试非但不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因其难度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
  2. 无的放矢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学科学习,与其他课程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刘仲林在《跨学科教育论》中认为“整合是新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它重现各学科知识、理论、方法间的互渗、互补、互促,以取代相互排斥、相互鼓励、相互封闭的思维方式;整合是新的知识结成新的知识网络,帮助人们整体的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把握世界……”教师们都注意到了这一理念,却没有针对性地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将其与语文学科的方法融合在一起综合运用增强其效果,所以出现偏离语文本体的现象。
  3. 命题技巧的缺乏。教师平时对命题的研究实践较少,没有专门的参考资料,命题技巧不成熟,试题中孤立的多,综合性的试题少,如单独要求写格言、写古诗,而不是与阅读相结合,较为生硬。更有甚者,一些老师认为考试就该是严肃的、枯燥的,因此,忽略了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试题编写明显缺乏趣味性。
  4. 社会压力下的无奈。因为统考、高考的存在,“生本位”“人本位”的思想就不能解放。有的地方统考为了公平避嫌,请上下级段的老师命题,而人的遗忘规律会使个别命题出现不准确的现象。如一次,某老师把三年级拓展的内容给二年级作,就不能准确的体现学生学习的成果。
  为了积极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新理念,充分发挥考试的向导功能,我们必须进行新语文试题的编制尝试。低年级究竟考什么,怎么样体现年段的特点,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新课型的编写原则与策略
  
  1. 基础性原则。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人的发展为本”,“基础”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包括:知识与技能基础,过程与方法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它强调决不能将知识与技能排斥于“基础”之外,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是求学与做人的根本,是我们以往忽略的方面,也是传统考试评价的主要局限,尤其需要引起警惕。因此,在命题时:
  (1)要换位思考,准确把握命题的难易度。牢固树立“方法比结果更重要”、过程比结论更有价值”的观念。要把考试的难度降下来。降低难度、不是降低要求。 今天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是水平测试,而非选拔和甄别,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尤其是识字、写字分离应该严格按教材中的认读和会写来命题。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会影响考试应有的作用。命题者要认真熟悉教材,理出教学目标,即本册(单元)教学应达到的基本目标是什么。阅读、写话应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站在学生这一头想想,多做些换位思考,甚至可以自己先做一遍。
  (2)紧扣教材。在有限的试题中尽可能涵盖更多的课文,课内外的比例要适当,课外的内容与课文保持一定的联系。为了把握试卷的难易和扩大覆盖面,合理分配权重。命题前要根据教学目标绘制一份双向细目表。例如:(见下表)
  
  2. 趣味性原则。新课程呼唤情趣盎然的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试卷的亲和力,对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宽松的考试氛围十分重要,从而使考试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也是低段命题的特殊性。具体做法如下:
  (1)图案趣。低段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无意性、情绪性表现得很明显,例如:一年级小学生在观察图画时,常常容易离开观察的目的,把注意力散到次要的、与观察要求不相干的方面去。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试卷中插入学生喜爱的动物、植物、几何图形以及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画面,使试卷赏心悦目,具有亲和力。用活泼可爱的动物、水果、几何图形等图案代替题目中的数字序号,可以用彩色试卷代替黑白试卷。
  (2)题目趣。低段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以游戏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感兴趣。单一的题目形式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厌倦,严肃呆板、成人化的试题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烦心理。久而久之销蚀了低段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销蚀了对低段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应该让考题生动起来,题型应丰富多变,听、说、读、写、画、圈、连、点等形式都出现,以不断刺激学生,增加答卷的快乐情绪,启迪心智。
  (3)语言趣。在试卷中加入情感激励的语言。使整张试卷语言的设计更应贴近学生生活。如在卷首设计一些消除学生紧张情绪的寄语,以激发学生应试的积极性。如“小朋友,丰收的季节来到了,秋姑姑要带你去采摘成功的果实。我们一起行动吧!”卷中也设计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充满自信。如“小朋友,你一定采到了许多丰收的果实吧,太了不起了!不过,下面的果实更诱人,继续努力哦!”在卷尾又设计一些提示语,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如“嗨!你采到的果实一定不少吧,再仔细检查检查,可别漏下哦!”或“祝贺你,战胜了困难,完成了任务!”有亲切的问候,有淳淳的告诫,更有形象的激励。这些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