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练就音乐的耳朵
作者:张秀德
卧听风雨
汗 漫
本文是一篇独具匠心的美文。“听”是题眼,也是文眼。全文所写,尽是听觉,却极尽描摹之能事,具体展示四季雨的特征,而且加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卧听风雨,思维得到净化,让听者的心灵为之豁达。读后,你美感的心灵一定会为之震颤!
先是闪电一下子照亮了卧室,又迅即恢复了黑暗,仿佛即开即落的巨大的白花。然后,雷声轰然而至。继而,风雨大作。我从梦中醒来,类似一尾鱼从深深的海底浮出了水面。哗哗作响的雨声密集得没有一丝缝隙和缺口。我的这间位于住宅楼顶层的卧室,仿佛成了危巍嵯峨的河岸。河水汹涌啊!我卧于岸上,仿佛一只不穿衣服的昆虫卧于岸上。这是夏季的雨,盛大,劲健,使卧听者愈感渺小。这是万物拔节、繁殖时期正需开怀畅饮的喜雨啊,沛然淋漓于田野、森林、草原之上。我的双手也许会因这一场秋雨的影响而发生些微的变化吧?也许会更粗壮一些,并饱含汁液,继而开花结实,收获十亩黄金的汉字。
没有闪电和雷鸣。不知何时窗外开始飒飒有声,雨声。卧室内的寒意又重了一层。风声大于雨声,这是秋夜之雨的特征。“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位听雨的古代书生,窗外有一座荷塘。而我独卧,窗外只有几棵法国梧桐,可以细微地辨别出树枝相互摩擦的声音,又一片黄叶随风坠入雨中的声音,两只小鸟在巢里低语的声音……卧听风雨,我感觉自己渐渐脱离了现实,仿佛孤居于森林之中、湖水之湄,一间木屋安放着我的身体、书籍、桨、玉米种子。而被秋雨淋湿了身体的兔子、乌鸦、土拨鼠等等小动物被我的灯光吸引,纷纷跑来聚拢于木屋的四周甚至屋顶。
风声远远大于雨声了。风声如狮吼虎啸,而雨声仅仅瑟瑟,且夹杂着雪粒,一同打击在窗上。冬天这个鼓手在软硬兼施地练习指法。我是被蒙在鼓中的人了?季节正因一次次夜雨而不断转折并变幻着面目,日益冷峻。这是可以令古代的书生们梦境驰骋并留下佳作的雨夜啊!陆游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便一齐涌入他的梦中,涌出他的狼毫。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便梦回吹角连营了,五十弦翻塞外之声……而我枕边无酒(有饮料),无剑(有鼠标),一个被股票、物价消磨了壮志的人怎有颜面对满纸壮语的先人?这是属于英雄暮年的雨啊!挟带着早年的沙场、野草、呼喊卷土重来,安慰着苍苍白发下的那颗永远不愿疲顿安卧的烈士之心。而我,只有卧听而已了。
也只有春天的雨夜能够减少一丝我内心的痛感和不安。沙沙沙沙,没有了夏雨的肃穆、秋雨的苍凉、冬雨的尖锐,因而卧听之人的内心大都应该趋于平静欣悦。比如,蒋捷“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显然是凄楚苍凉的秋雨;“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显然是万念俱灰的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则显然是温醇醉人的春雨。再比如,还是陆游,在杭州的某座小楼里卧听一夜春雨,便不会再梦铁马、梦冰河,而是期待第二天早晨深巷里会出现卖杏花的人了。
阅读思考:
1.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四个季节雨的特点。
2.本文尽写听觉,并加以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象。请找出文中任意一处联想、想象的句子,并体会作者的用意。
3.文中结尾写道:“再比如,还是陆游,在杭州的某座小楼里卧听一夜春雨,便不会再梦铁马、梦冰河,而是期待第二天早晨深巷里会出现卖杏花的人了。”这里实际提到了陆游的一首诗,请默写这首诗。
4.本文题为“卧听风雨”,道出了作者独有的心境。古人“听”物“听”景之作也多次以惊语问世。本文第二段有“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结合本文的意境,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韵味?
5.文中写道:“而我枕边无酒(有饮料),无剑(有鼠标),一个被股票、物价消磨了壮志的人怎有颜面对满纸壮语的先人?这是属于英雄暮年的雨啊!挟带着早年的沙场、野草、呼喊卷土重来,安慰着苍苍白发下的那颗永远不愿疲顿安卧的烈士之心。而我,只有卧听而已了。”你感到它和全文涌现的作者的心绪矛盾吗?怎样理解文段中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春雨:温醇醉人 夏雨:肃穆 秋雨:苍凉 冬雨:尖锐 2.如第三段中“这是可以令古代的书生们梦境驰骋并留下佳作的雨夜啊!……五十弦翻塞外之声……”这是“卧听”的妙境。既体现季节风雨的特点,又体现作者作为文学家的文化底蕴。 3.《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4.答案要点:“听雨”,明为写景,实是写一种闲适的心境,雨滴落残荷,是夏季特有的风景,无需观赏。“雨之景”借“荷”渗入心间,可谓悠哉。 5.不矛盾。“四季风光四季情”。四季风雨不同,卧听者感情必不同。秋风秋雨以其特有的景致——风声怒吼,雨滴瑟瑟、阴冷,令人想起古代文人的壮怀激烈的故事而感慨万千。它没有脱离文章的脉络感情——情由景生。
听风景
鲍 风
风景还能听吗?作者正是要告诉我们:风景其实是宜听不宜观的。也许我们从来都习惯于看风景,正如诗人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窗前看你”所说的那样,但作者却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我们还可以听风景。”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作者清晰的行文思路和欲扬先抑的手法。
我的老家坐落于鄂西北山区,极难看见那种山明水秀的景致,只在春天时候,万物复苏,百花争艳,草木将秃了一冬的山掩起来,方显出自然的动人之处。盛夏季节,树木葱郁,小溪在林间潺潺地流着,偶尔可以看到细小的鱼游动,让孤寂的行人感到生灵的亲近。秋季,落叶铺天盖地飘下来,跌在衰草上,堆成厚厚的一层,你便感到山亦不明水亦不秀,开始为这入云的高山如何少见常青的松柏而遗憾了。故乡的山虽高却不峭拔,山势虽有些曲折却不险峻。加上极少见到常绿植被,使人们很难对它们生出些许的爱意。至于水,多是常年积在水库里的水,既用于灌溉,亦用于人和牲畜生活,很难寻得一泓温柔清澈的泉水。所以,看风景在我的家乡是没有人有此兴致的。
然而在外地念书的我们,总希望能在家乡觅到如同书中描述的那样的自然风景。于是在节假日,我们总相约一处,制订着登山搜奇石、找清泉的计划,因为在我们一帮中学生眼里,所谓风景,无非就是浅浅的流水、险峻的高山、奇形的石头了。
我们背上换洗的短裤褂,带上少许干粮,上山觅风景去了。干粮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便吃尽了,吃尽了干粮我们又相视大笑起来。这远近方圆百里的山区,到处都有我们的同学,走一天便可找到好几个落脚之处,何苦非带干粮不可!于是我们边走边找同学。寻风景的队伍越来越长了。
那天天刚透亮,我们几个便穿衣起床。我们得赶在太阳出来前攀到山顶,去看山中日出。初中时我们念过巴金写的《海上日出》。我们想,待我们看了山中日出,也可如同巴金写的那样写一篇《山中日出》,寄到编辑部,让他们编入教材,好让比我们小的学生们学习。我们走在路上,露水灌进凉鞋里,脚上有一种凉丝丝、麻酥酥的感觉。走到半山腰见到一块不大不小的草坪,草坪旁边,垒着几块黑巨石,巨石缝中,斜长着几棵小枣树。一个比我们大几岁的年轻人站在草坪间,他时而在草坪上走走,时而朝太阳升起的地方望望。他准是想看山中日出了。看日出得攀到山顶,像他这样贪恋草坪的清香,如何能真正赏到山中日出的情景。我们从他身边走过,他并不和我们搭话,待我们走过草坪,他竟躺了下来,我们这才看到在他身下的草坪上还铺着厚塑料布——他躺在上面,头枕着双臂,闭目向天,显出一种迷醉的状态。我们不解地从他身旁走过去,他听到脚步声把眼睁开,身子却不动。我们问他,你躺在这里做甚?要看日出得再朝上走些路哩。他说,你们是去看风景的吗?我是在这儿听风景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