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2008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五)
作者:柴晓山 姜运凡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7题。(20分)
良知良能 国之魂魄
李泓冰
温家宝总理又去看望钱学森、季羡林、朱光亚、何泽慧等学界泰斗了。这条新闻,已经不会出人意表。对季老,温总理继“三顾医院”之后,这是五年来第四次登门拜望了。两人促膝谈论“讲真话”、“和谐”、“泰山与民族精神”之类平实而又高远的话题。其情其景,大有古风,令人慨然。
以一大国之总理,在日理万机之际,仍不忘践行尊师之道,在老学者面前,谦恭地执弟子礼。这样的画面,对国民、对孩子自然也是一种道德教育。
联想到最近的“公民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各地“反响强烈”——这份“强烈”耐人寻味,百姓们对道德楷模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移风易俗,寄予厚望。
想起一位大学女教师。她患有头晕病,一旦发作就不能举步,只能蹲踞在地,以防跌倒。每在路上发作,旁边行人匆匆视若无睹,而她自己也习以为常。不料,某次出差北欧,在街上行走时再次发病,竟不间断地有行人上前,嘘寒问暖……
女教师一时百感交集,原来,人情淡漠,不该是社会的常态啊!
女教师的经历虽属个案,但也并不罕见。不要说对路人伸出援手,少数人“利”字当头时,连自己的亲人也会顿成仇雠,势同水火。甚至是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诸如不闯红灯、不插队、不随地吐痰之类,也需要从头教起。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一些人远离了相濡以沫、助人为乐乃至慎独守礼的良知?
一个民族,在急步追赶世界的时候,在经济飞速上升之际,仿佛刚离饥寒的人,忽然发现物质丰盈触手可及,那种日益膨胀的欲望,比起坚守道德底线的意志,来得更加强烈。精神层面的说教,敌不过物质层面活生生的诱惑。欲望的洪水冲击着道德堤坝,让五千年文明在有的领域失守了。
当一些大众媒体热心于渲染某人的发迹史、某明星的奢华生活之际,当现实中频频上演类似“宝马”车主伤人后还漫不经心的活剧,当学校里的孩子们把攀比名牌服饰与运动鞋当成热议话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要让全社会形成文明的道德风习,将是一件艰巨的长期的事情,这恐怕也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季羡林老人和温总理聊天,谈及“良知良能”,也谈及他在《泰山颂》中的两句话:“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如果用来比喻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比喻他所推崇的“良知良能”,也再恰当不过了。
总理的尊师重道之举,百姓们对评选道德楷模的热心,从不同层面在做着“移山”的努力。
是的,我们不能再容忍自己失“魂”落“魄”了!
(选自2007年8月6日《人民日报》)
22.结合语境,解释加着重号的字的含义。(4分)
(1)日理万机 机:(2)移风易俗 易:
(3)相濡以沫 濡:(4)漫不经心 漫:
23.文章标题是论点还是论题?为什么?(3分)
答:
24.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概括文章前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分)
答:
25.文章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答:
26.文中画线句中的“山”具体指代什么?(2分)
答:
27.整体感知全文,链接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陈凯歌称胡戈把本属于别人的知识产权拿过来任意地篡改,完全不顾当事人的感受,任意地去糟蹋别人的作品,对此做法,他感到非常悲哀。
材料二 中国新闻网撰文称山西繁峙“6·22”特大爆炸事故查清,隐瞒不报,弄虚作假的县长等人近日受到处理。令人注目的是,有11名新闻记者在采访事故过程中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贿送的现金、金元宝后就昧着良心编造假新闻,存在严重的经济违纪行为。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2分)
答:
(2)现实生活中,与材料性质相似的例子很多,请你再举出一例。(3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8~32题。(12分)
神秘的海洋“无底洞”
韩长代
海洋中的“无底洞”,又称“死海”或“海洋黑洞”。在“无底洞”附近,有着异常的电磁波动。目前所知海洋“无底洞”有两处,分别在印度洋和地中海。
印度洋“无底洞”:位于印度洋北部海域,北纬5°13′,东经69°27′,半径约3海里。这里的洋流属于典型的季风洋流,受热带季风影响,一年有两次流向相反变化的洋流。多艘轮船在此沉没。这片海域有着异常的振动及电磁反应,故有人称之为“无底洞”。1992年8月,装备有先进探测仪器的澳大利亚哥伦布号科学考察船在此科考,他们认为“无底洞”可能是个尚未被认识的海洋“黑洞”。探测发现,其附近海水的振动频率低且波长较长,由此推测“黑洞”可能存在着一个由中心向外辐射的巨大的引力场,但具体的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他们还在“无底洞”及附近探测到七艘失事的船只,而“无底洞”的奥秘并未解开。
地中海“无底洞”:无独有偶,在地中海东部希腊克法利尼亚岛阿哥斯托利昂港附近的爱奥尼亚海域,有一个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大量吸取海水的“无底洞”。据估计,每天失踪于这个“无底洞”里的海水竟有三万吨之多。为了揭开其秘密,美国地理学会曾派遣一支考察队去进行科学考察。
科学家把一种经久不变的深色染料放在海水中,观察它是如何随海水一起沉下去的。接着又察看附近的海面以及岛上的各条河、湖,满怀希望能发现该染料的踪迹和同它一起的那股神秘的水流,然而实验结果发现,那些染料彻底消失在“无底洞”中再无下落。
地中海“无底洞”引起科学家们极大的研究兴趣,第二年又进行了新的实验。他们用玫瑰色的塑料小粒替海水作了“记号”。这些东西不会溶解在水里,也不会完全沉下去,因为它们的密度各不相同。科学家们把130千克肩负特殊使命的物质,掷入旋转的河水里。一会儿所有塑料小粒就被旋转的海水聚成一个整体,然后被无底深渊吞没。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