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3期
模拟试题(五)
作者:周树华 于树泉 洪贺庭
才也各有偏爱。
三、科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地球上一切生命最古老的共同祖先,即第一个能够复制自身的原始细胞,是由构成宇宙间98%物质的六大元素组成的,它们是氢、氦、碳、氮、氧、氖。然而,这些无机元素是怎样形成具有生命的原始细胞的?至今仍是一个谜。
1922年,苏联生化学家亚历山大·奥巴林提出一个著名的假说:生命来自闪电。太阳和地球自身的放射性能量作用于大气层中的无机分子,使之变成有机分子;它们在地球湖泊、海洋提供的“原始汤”中“定居”,发展成为原始的生命。
195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第一次用实验来验证奥巴林假说。他们模拟“原始汤”,在水中加进甲烷、氨等分子,加热并通以电火花。一个星期之后,甲烷中有5%的碳变成了氨基酸分子,而氨基酸正是构成生物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此后,科学家进行了许多类似的实验,不仅从无机物中得到了各种氨基酸,而且得到了核苷酸、磷脂等构成生命的重要有机分子。这样,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化学无机分子怎样变成有机分子就基本上搞清楚了。
然而更困难的是第二步——有机分子怎样组成具有生物繁殖能力的细胞?
美国迈阿密大学生化学家福克斯对此进行了研究。他相信,细胞起源于一种由类蛋白组成的微球体。他将这种微球体称之为前细胞。他已在实验室里得到了这种微球体。这种由氨基酸分子选择性结合而成的类蛋白微球体,具有类似细胞的功能:能新陈代谢,能自我复制,甚至对光的刺激具有类似神经信息的反应。最近,福克斯还发现,如果微球体中含有较多的赖氨酸时,能催化氨基酸链和核苷酸链的形成。
最近,英国克拉斯哥大学的化学家彻因、史密斯等人提出了生命起源于黏土的理论。他认为,核糖核酸起源于黏土晶格。在实验中,由硅、氧、铝等元素形成的黏土晶格,能吸引周围游离的晶体,按一定规则排列分层,还能吸收和贮存环境中的能量,并释放出来。这种黏土结构像一种模板,不断复制出相同结构的黏土层。也许正是从这种黏土中,进化产生了原始的脱氧核糖核酸。看来,我们必须重新考虑生命的概念,因为任何教科书关于生命的定义都是:有高度组织、结构稳定,有适应环境能力,能自我复制。而黏土晶格模板也具有这些特征,黏土是不是具有生命呢?没有人能够回答。从无生命进化到有生命的漫长过程中,还有一大段未知领域。
10.下列对“原始汤”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汤中的分子只有在热和电的作用下才产生生命。
B.原始汤指的是能够产生生命的必要条件。
C.构成原始汤的主要成分是水、甲烷、氨等分子。
D.原始汤可能使有机分子发展为原始生命。
11.下列对于“类似的实验”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模拟的原始汤加热并进行电击实验。
B.证明核苷酸、磷脂等是构成生命的有机分子的实验。
C促使无机分子变成有机分子的实验。
D.控制电流强度,使甲烷产生氨基酸分子的实验。
12.下列对“黏土理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黏土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它可以不断复制出相同结构的黏土层。
B.黏土晶格由硅、氧、铝等元素形成,它能吸引周围游离的元素。
C.黏土晶格能将吸引的晶体按规则排列分层。
D.构成生命的原始的脱氧核糖核酸是从黏土中产生的。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子从无机到有机的演变,和宇宙中的热与电场有密切关系,这是亚历山大·奥巴林假说的主要内容。
B.经过各国科学家多次的实验,目前已经证明了无机分子可以变成有机分子和有机分子如何进化成细胞。
C.美国迈阿密大学生化学家福克斯认为具有生物繁殖能力的细胞起源于一种由类蛋白组成的微球体。
D.黏土理论的提出使原来已有的关于生命的概念受到挑战,因为具有生命特征的细胞在宇宙还有很多。
四、社科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17题。
有生命力的文学是站着的文学
王元化
在文学史上,随着每个重大历史时期的递嬗,都经历了一场艺术形式的变革。尽管莎士比亚仍然像歌德所说的是一位不可企及的伟大作家,可是现在哪个剧作者还会用莎士比亚那种繁缛的充满隐喻和双关语的枝叶纷披的语言呢?今天的小说作者也不会再采用巴尔扎克按部就班去描写宅邸、陈设、人物、服饰、面貌那种整齐划一因而多少显得板滞的表现手法了,虽然巴尔扎克仍然为今天的不少作者所敬重。这并不奇怪,因为十九世纪作家所惯用的表现手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表现我们今天生活的气息、节奏、氛围和复杂多变的内容了。现实生活要求充分而完美地去表现它本身的新形式。
在最近一次座谈会上,有两位作家的发言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和我完全一致的信念:“只有真的才是美的和善的。”我认为这一说法较之过去出现过的把真善美割裂,或者把真善美并列的观点是更合理的。表现手法毕竟不是文学的最根本问题。我同意另一位作家所发出的呼吁:面对严酷的生活,不要为了追求艺术上的声、光、色的美,而把文学注意力从我们还来不及思考和整理的重大生活问题引开去。不要把形式或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上的作用无节度地夸大,应该承认有不少杰出的作家是“不穿制服的将军”。他们并不特别关心形式和表现手法问题,殚思竭虑地在这方面反复推敲,下功夫去精雕细琢。他们在构思的时候,往往把全部精力倾注在人物性格和生活意义的思考上,而在表现这些内容的时候却漫不经心,匆忙落笔,只求达意就行了。这类作品是榛楛弗剪的深山大泽,而不是人工修饰的盆景。它们蕴含着内在美,可以用我国古代文学家陆机所说的“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去形容这类作品的内容意蕴所发挥的作用。尽管写出这类作品的作家没有穿上镶滚金边、威风显赫的元帅服,但任何人都会承认他们是文坛的宿将,征服人类心灵的大师。
“五四”以后,鲁迅首先把国外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引进到他那和我国传统作品截然异趣的新小说中来,从而开辟了我国新文学史的第一页。如果没有鲁迅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之功,就不会使我们的小说如此顺利地出现今天这种局面。从国外引进新的表现手法这项工作并没有终结,仍应继续下去。十年浩劫使我们成了固步自封的闭关锁国。其实早在解放初“一边倒”的情况下,对于我们,西方就已成了一个像被魔法禁锢起来的未经探测的世界。当我们痛定思痛,懂得了必须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之后,通向西方的窗户终于打开了,现在我们再向西方望过去,那些五彩缤纷朱紫杂陈的奇景免不了会使我们眼花缭乱,头晕目眩。迷洋心理的产生固然是值得关心和重视的社会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我们应认清这是历史对长期以来所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