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3期
模拟试题(五)
作者:周树华 于树泉 洪贺庭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睿①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②萧萧芦获秋。
隋 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③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④,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注:①王睿:西晋武帝时的益州刺史。
②故垒:古代作战的营垒,这里有暗指中唐时期藩镇势力的意味。
③紫泉宫殿:指隋都城长安。
④日角:代指帝王之相,这里指唐高祖李渊。
1.对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前四句写西晋水师沿江东下,势如破竹,金陵的东吴政权于是宣告覆灭。后四句总结六朝破亡的历史教训,说明地势不足恃,“王气”不足凭。
B.李诗前四句说:隋炀帝想以芜城作为他寻欢作乐之地,便让都城长安的宫殿空着不用。如果不是因为身死国灭,政权归于唐高祖李渊,他的船队也许会巡游到天边去了吧!
C.李诗的后四句先用“无萤火”与“有暮鸦”写隋亡国后的荒凉景象,再写隋炀帝在地下遇见了同是亡国之君的陈后主,却是无颜再问《玉树后庭花》的事了。
D.刘诗有感于中唐时期藩镇割据的局面,赞“四海为家”,希望国家统一;李诗则以隋炀帝寻欢作乐、奢靡无度终致亡国的悲剧告诫晚唐荒淫腐朽的统治者。
2.对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感怀时世、借古讽今之作,但刘诗慨叹人世的兴亡变化,意含警告;李诗写隋炀帝亡国的历史教训,多用讥讽。
B.两首怀古诗都善于选取极富表现力的细节加以刻画,如“一片降幡出石头”与“锦帆应是到天涯”两句,即是细节刻画之笔。
C.刘诗通篇以确凿的史实为据,有一种不可辩驳的力量;李诗在史实的基础上兼用想象与联想,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D.这两首怀古名诗意旨相近,但是风格有明显的不同:刘诗气势雄浑,意境阔大;李诗格调委婉,含蓄蕴藉。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3题。
瓶 竹
(台)舒兰
虽然
我生活得很好
而且
仅凭几滴清水
虽然
在有限的日光中
我的枝叶、
仍能进行光合作用
虽然
根须伸了又伸
却总不能触及
生我的乡土
3.对上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1和第2诗节写出了瓶竹“我”的生存状态——表面看“仅凭几滴清水”“我生活得很好”,而且“在有限的日光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这只是全诗的铺垫。
B.第3诗节揭示了瓶竹“我”的生存现状的实质——没有深根,接触不了大地。表达了远离故土、无根飘零的忧伤。
C.这首诗通过家中养植的“瓶竹”这一意象暗喻作者长期深埋心中的“无根的痛苦”,曲折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向往祖国统一、期盼人民团圆的心声。
D.本诗在艺术构思上新颖奇巧,“瓶竹”的比喻巧妙贴切,全诗的立意和境界深邃,读来耐人寻味,感人肺腑。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9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之而还之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扣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我同,而功与我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孟氏父子释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4.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学者以术(干)齐侯。 干:冒犯
B.焉往而不(穷)哉?
穷:不得志
C.(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处
D.(适)于他国。
适:往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B.若赖兵权,灭亡可待也。
C.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D.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子道与我同,(而)功与我异。
B.而摄(乎)大国之间。
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
C.(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
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
D.以为诸公子(之)傅。
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7.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禄富其家,爵荣其亲——俸禄使家里富足,爵位让父母荣耀。
B.遂宫而放之——于是从宫里流放了他。
C.孟氏父子扣胸而让施氏——孟家父子捶胸顿足地责备施氏。
D.投隙抵时,应事无方——抓住时机,行动及时,应付事情(的变化),不受固定方法局限。
8.能概括施氏二子成功、孟氏二子失败原因的是( )
A.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B.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C.诸侯力争,所务兵食。
D.用与不用,无定是非。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氏二子术非不精,法非不良,但因时机把握不当,导致了与施氏二子“道”同而“功”异的悲惨结果。
B.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事应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
C.从孟、施两家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与否,学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智慧更为重要。
D.这个故事旨在说明齐、楚、秦、卫治国之道各异,因而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