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3期


模拟试题(五)

作者:周树华 于树泉 洪贺庭

朗豁达的胸襟。
  B.文章题目虽然为《墓地》,但全文没有对死亡的恐惧,也没有故做深沉的伤感。作者使用一种轻松自然而且近乎快活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他在国外墓地的见闻。
  C.文章说:“小说家的故事是虚构的,他们的故事却是真实的。”这里将小说中的故事与墓地中死者的故事并举,说明每一位死者活着时都有着非凡的经历。
  D.作者将中西方对死亡的认识以及活人对死者祭奠的方式进行对比,反映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区别,意在说明中国人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西方人具有浪漫主义思想。
  E.古人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是大散文家在写作时经常进入的状态。我们读着这篇散文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丰富阅历以及对生死问题的深刻思考。
  
  高考作文(上海卷)试题
  
  1985年,参加关于成语“知足常乐”的讨论,写一篇发言稿(50分)。
  1986年,1.评论歌曲(十五的月亮》歌词的艺术特点(10分);2.2002年回母校(40分)。
  1987年,1.为(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作摘要(10分);2.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40分)。
  1988年,1.为校文学社取名,并阐述理由(10分);2.清流与活源(50分)。
  1989年,1.在班会上的即席发言:我的一点看法(15分);2.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45分)。
  1990年,1.欢送退休教师的发言:欢送辞(15分);2.时间啊,时间(45分)。
  1991年,1.拟一则电报稿(15分);2.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45分)。
  1992年,1.看图介绍漫画画面并概括主题(15分);2.情境作文:遥望星空(45分)。
  1993年,1.写一篇电视台播讲稿(15分);2.机遇(45分)。
  1994年,1.介绍一家街头小店(15分);2.父辈(45分)。
  1995年,1.写一则消息(15分);2.责任(45分)。
  1996年,1.初夏的时令特征(15分);2.我的财富(45分)。
  1997年,1.推荐一部电影(15分);2.材料作文:我看课外阅读(15分)。
  1998年,1.将冰心小诗《春水》改写成短文(20分);2.材料作文L读报有感(50分)。
  1999年,1.开考时刻(20分);2.材料作文;“回声”的启示(50分)。
  2000年(春),1.节日小景(20分);2.看图作文:人与机器人(50分)。
  20e0年,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立一个主题,加以论证,并说说你的设想(70分)。
  2001年,要求考生说出对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诗歌),题目自拟。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