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6期
高考语文试题阅读材料的引导作用
作者:王大赫
上一份新知,使我感到学无止境。穿过路亭、小径,走过石桥、水榭,漫步到一座小山坡前,山坡上的杜鹃红白相映,使我忆起大学时代的杜鹃城。世界的变迁,人生的境遇,真是谁也不能预料。我们必须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才不会愧对时间与历史。
⑥“兰花在哪里呢?”我问小邱。我逛了半天兰圃,还没有看到一朵兰花。小邱也不知道兰花在哪里。
⑦终于,我在一座棚下发现一盆盆的兰草。原来这不是兰花开的季节,我没有赶上时候。我喜欢兰花,也爱画兰花,幸而不是一个“兰花迷”,才不致扫兴而返。但游兰圃而欣赏不到兰花,使我领悟到:时机对生命的重要。
⑧步出兰圃时,我想到一些闲荡在马路上的无业青年,为什么不到;圃来品一枝香茗,看几页好书,探究一下生命的意义?
(1)本文开头引用朱老总咏兰诗其主要作用是( )
A.点明文题,渲染了羊城春色之美。
B.突出了兰花的名贵不凡,为作者写“___________”作了铺垫
C.突出了兰花的盛开超群,表现了兰花香溢羊城,名贵一时。
D.强调了朱老总钟爱兰花的真挚之情。
(2)在第二自然段的方框中填上恰当的词( )
A.赏花 B.循迹 C.寻香 D.观花
(3)第五自然段划线部分那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唐代诗人的诗句表达自己初到兰圃时的深切感受。
B.借宋代诗人的诗句表达自己由海外归国后,对祖国.的一草一木的热爱。
C.借唐代诗人的诗句抒发了自己多年浪迹天涯生活后的多愁善感。
D.借宋代诗人的诗句抒发了自己对兰圃桃花的爱慕之情。
(4)第五自然段“黄竹给我添上一份新知”含蓄地表示了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哪几项切合第五自然段“世界的变迁,人生的境遇,真是谁也不能预料”这一说法( )
A.一个人应当随时充实自己。
B.在漫步兰圃中意外获得了新的知识。
C.没料到在兰圃又见到了在大学见过的杜鹃。
D.意外地体验到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境。
E.小径、石桥不知不觉将自己引到了小山坡。
(6)作者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直接点明中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圃漫步》是一篇散文作品。文章由朱老总咏兰诗开头,突出了兰花的名贵不凡,为作者写“循迹到兰圃”作了铺垫。接着追溯了这绿洲解放前后的变迁,园圃的景色,又从赏兰花,领悟到“时机对生命的意义”。是一篇很值得一读的作品。试题的设问,也是在围绕着文章的中心思想组织的。对文章艺术手法、炼字、炼句、重点句的分析归纳进行了综合考查。考查的能力层级是E。这类以人文素质为内容的阅读题,应当在以理解文章主题的前提下进行思考答题。不应局部地看问题。
答案是:(1)B:(2)C;(3)A;(4)自己第一次见到黄竹;(5)A B C D;(6)要把握好时机,而不要消极等待时机;(7)时机对生命的重要。
例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一5题。
六月乙酉,孝孙(人名,主管礼乐)等奏新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情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御史大夫杜淹曰:“齐之将亡,作《伴侣曲》;陈之将亡,作《玉树后庭花》。其声哀思,行路闻之皆悲泣,何得言治之隆替不在乐也?”上曰:“不然,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民必愁苦,故闻乐而悲耳。今二曲具陈,朕为公奏之,公岂悲乎?”右丞魏征曰:“乐诚在人和,不在声音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大宗贞观二年》)
(1)“礼乐者,盖圣人缘情以设教耳。”一句的意思是( )
A.礼乐是圣人因为产生了感情向说法教育人罢了。
B.礼乐是圣人缘着感情发展规律而创设的教育形式罢了。
C.礼乐是圣人依靠感情而创设的教育形式罢了。
D.礼乐是圣人因为产生了感情而创设的教育形式罢了。
(2)“隆替”一词的意义是( )
A.兴旺 B.衰亡 C.发达不发达 D.兴盛或更替
(3)唐太宗说了一条美学原理,写文章的一种表现方法,它是( )
A.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写文章要使词藻美些。
B.动人的作品能使人笑,能使人哭,所以文艺作品应该设法使人感动。
C.文艺作品动人是因为作品的内容及其美的力量使人产生感情共鸣,所以文艺创作要体会人情。
D.文艺作品动人,是人的感情因文艺作品的动人之情、感人之美而产生共振,所以文学创作常用“乐景写乐、哀景写哀”和“哀景写乐、乐景写衷”这种烘衬法。
(4)诗纤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写一男子出征后回家路上的心情,是文学创作中烘托法的名例,这恰好吻合上了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5)本段记了三个人的四句话,恰好构成了一篇观点鲜明、论据和论证都丰富的议论文,其论点是( )
A.唐太宗的第一句话。
B.杜淹的“何得言治之隆替不在乐也”。
C‘唐太宗的第二句话。
D.魏征的“乐诚在人和,不在声音也”。
答案:(1)D;(2)D;(3)D;(4)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5)A
这是一道文言文阅读题,选自《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阐述的是礼乐的教育作用。文章记叙了唐太宗、御史大夫杜淹、右丞魏征三人的对话,提示了“礼乐者,盖圣人缘情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这一观点。试题从理解分析论点出发设问,考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和考查。
例6
阅读下文,完成6—11题。
有人记下一条逸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年轻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
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怎么读得完呢?谁敢夸这个海口?是说胡话还是打哑谜?
文化不是杂乱无幸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过去的书也应是有条理的、可以理出一个头绪的。两位老学者为什么说中国古书不过几十种,是读得完的呢?显然他们是看出了古书间的关系,发现了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者说必备的知识基础。举例说,只读过《红楼梦》本书可以说是知道一点《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