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6期


高考语文试题阅读材料的引导作用

作者:王大赫




  以人文素质的内容为语文试题的阅读材料,是高考语文命题思路的特点之一。人文素质包括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材料。这对提高考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所涉及的题型也是多方面的。
  例1
  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待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例2
  对李煜《虞美人》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何时了”是指难挨的屈辱的生活,时光漫长,令人生厌。
  B.“东风”即指春风,写出“小楼”主人对东风的留恋,抒发了词人怀念昨天的一丝喜悦之情和热烈情绪。
  C.“愁”字概括了词人的万千感慨,在词人看来,这“愁”如同春天的江水,滔滔东流,永无止境。
  D.全词虚设问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深。
  例1和例2是两道选择题。所选取的是中国古代名家的不朽之作。在艺术手法,炼字、炼句、意境的创设和感情的真挚上,都会给人许多收益。对于这些作品的鉴赏是提高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例1的第四句是错误的;“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久久等待约客不来的烦躁心情,有声音,也有神态。例2是对李煜的名作《虞美人》一词的分析,不论是表现手法和语言都对人有很大的感染力。
  对中国名家作品的鉴赏,是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之一,考试就对考生的学习起到了导向作用。
  例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美学上有所谓“现实美”和“艺术美”之说。其实在现实美转化为艺术美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种过渡性的“想象美”。甲想象是艺术美的“前奏”,它可以转化为艺术美却尚未转化为艺术美,而且未必就要或未必都能转化为艺术美。乙它只是“胸中之竹”,如不把它诉诸笔端,则稍纵即逝;如作者眼高手低,则(“手中之竹”也不能尽现“胸中之竹”)。丙不过,艺术美毕竟是想象荚的一个归宿,是无形的想象美的有形化和固定化。丁想象美由于受到艺术语言表现力的限制,在转化成艺术美时多少总要打些折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另一方面,作者的不尽之意,弦外之音,还须知音的读者凭想象去领悟。无尽之意正是读者通过想象和回味得到的。假如读者缺乏想象力,便无法领悟这种言外之意,甚至连题中应有之意都可能看不出来。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关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有时,作者还没有捕捉到的东西,读者不知怎么却先捕捉到了,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才捕捉到一个,读者却捕捉到一千个了。看来读者的想象力决不在作者之下。读者的想象可以说是创作的继续和延伸,按照接受文学理论的观点,只有到这时,作者的创作才算真正完成和实现了。有的读者还不止于此,还要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也拉到作品中去“对号入座”,以为某个人物写的就是某某。其实(K1)的真实并不等于(K2)的真实。巴尔扎克谈到过,意大利有句生动的谚语:“这条尾巴原来是另一只猫身上的”,文学采用的也是这样的组合方法。“它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的手,取那个模特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肩。”唯其是“组装”的才更具典型性和艺术性。托尔斯泰所以不满意莫泊桑,契诃夫所以不喜欢左拉,________。
  (1)下面一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放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
  想象美来源于现实美同时,也是升华了的现实美,它带有模糊、朦胧、若隐若现、飘忽不定的特点。
  A.在甲处 B.在乙处 C.在丙处 D.在丁处
  (2)“手中之竹”也不能尽现“胸中之竹”一句的具体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
  (4)K1处应填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K2处应填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结尾填上一句使之衔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论述阅读题,试题提供的阅读材料是关于美学方面的论述。阐述了“现实美”转化为“艺术美”过程中的过渡性的“想象美”的概念,以及它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文中引用了马克思、巴尔扎克对“想象美”的论述,以及涉及到莫泊桑、契诃夫等,这都是对考生进行美学方面的教育。是对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试题在设问上,采取了填补抽出原文的句子、解释句子含义、给结尾填上衔接恰当的句子等形式,比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阅读能力。
  答案是:(1)A:(2)指作者笔下表现不出想象美;(3)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哈姆雷特,因此在一千个读者心里哈姆雷特的形象都不一样;(4)K1“艺术”;K2“现实”:(5)都是因为认为后者的创作方法太客观,缺乏想象和虚构。
  例4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1—7题。
  兰圃漫步
  ①一九六一年三月三日,朱老总游罢越秀公园,再临兰圃,曾赋诗一首:“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②我也_____到兰圃。
  ③这是一座很别致的园圃,矮墙绿瓦,拱形小门,墨绿色的陶瓷通花窗框,两只守门石狮,进道的林荫小径,使人十分意外,里面竟藏着一座五万平方米的绿洲。
  ④这座绿洲在解放前原是一片荒芜平地。一九五○年才建成一座小型标本植物园。据说:“朱老总发现园内茂密的林木,荫凉雅静的环境,很适合种植名贵的兰花,便提议在此修建一座兰圃公园。于是,经过专家们的设计、改建,在一九五七年,这所标本植物园终于变成今日的兰圃。这座庭园式的公园以栽植兰花为主,圃内兰花共有一百多个品种。
  ⑤步入园圃,两旁葵、竹像列队欢迎,前面的桃花正迎风含笑。足迹走遍半个地球,还是第一次面对“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境界。黄竹给我添

[2] [3]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