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5期


解读2005年语文科《考试大纲》的“三取消”、“两修改”

作者:姜有荣




  二是第Ⅱ卷增设1道科技文阅读的简答题,增设1道古代诗文阅读的“鉴赏”(或“评价”)题或语言综合运用题。如2004年高考北京卷第18题:
  文中揭示的可能的记忆存储手段是什么?请简要回答。(原文略)
  [答案]CPEB在朊毒体状态下仍发挥它的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所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和神经细胞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又如2004年高考北京卷第13题: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四、写作部分的“两修改”。
  [修订情况一]
  将原“写作”部分的总体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修改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走势预测及对策]
  这一修改是在如下三个“直面”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的修改:①直面命题。近六年来的话题作文都有“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的要求,“四文”之说已经无法概括现有的各种体裁形式。②直面答题。近六年来考生的考场作文,有规范的“四文”,也有富有创作特质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更有富有创新特质的另类作文,可谓百花齐放,考生的写作实践已走在了《大纲》规定的“四文”前面。③直面阅卷。近六年来各省强势推出的高考满分作文中不乏像《四幕剧》、《赤兔之死》这样的文学作品和另类作文,由此不难看出虽然高考《大纲》对“四文”之外的文体未作出明文规定,但各省阅卷组对此已经认可。
  可以说,《考试大纲》加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一语,不仅表明对“其他常见体裁”从操作上的默许走向了明文的规定,写作的范围明显扩大;而且也留给考生选择文体的更多自由,鼓励考生结合自身写作个性大胆创新。为此,在备考上考生不仅要熟悉常见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文体,而且要适当地了解其他文体的写作特点,不妨尝试一下其他不同文体的写作风格。这样既有助于写作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有助于写作个性的张扬。复习时不必只局限于“四种文体”,可以大胆地展现写作文体的个性,从而紧跟上高考命题组将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分从10分上调到20分的改革步伐。但需要警醒考生的是,无论写哪一种文体,都必须符合该文体的规范,在“合格”的厚实基础上再追求“风格”的亮色,“四不像”的文体在高考中是得不到高分的。
  [修订情况二]
  将原“发展等级”部分的“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修改为“观点具有启发性”。
  [走势预测及对策]
  “启发作用”要求较低,意为表达的观点对读者有一定启发即可,不一定要求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而“启发性”则要求作文的观点能给人以思想启迪,其要求更高一些,这样的表述也更准确一些。为此,考生要多关注现实生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讨具有规律性的思想观点;多关注史例事实,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展示独到见解;多关注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背景材料的理解,概括出具有哲理性的深邃意旨。考生可以多做些话题辩证分析、情景发展反思等作文强化训练,以此来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提升作文的思辨含量。
  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在修订上的“三取消”、“两修改”,必将为2005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带来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创新空间,广大考生只有既把握准高考命题走势,又苦练宽厚扎实内功,才能手缚苍龙,笑傲高考。
  

[1]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