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课教科书概览
作者:方智范
——诗歌类:有的按诗歌史线索编排单元。如语文出版社《中外现代诗歌欣赏》以中国和外国现代诗歌几个大的发展时期为依据划分单元、排列顺序。
有的点面结合进行编排。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唐诗宋词选读》分为初唐诗、盛唐诗、李白诗、杜甫诗、中唐诗、晚唐诗、唐五代词、北宋词、东坡词、南宋词、稼轩词这些单元,其中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四人是主要单元,是点;其他单元则体现了古代诗词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是面。广东教育出版社《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编法也属此类,编者采用双视角编法,将唐诗宋词元散曲中大家的作品编为基本阅读课,将其他名家的作品编为拓展阅读课,“基本阅读”部分按重要作家编排,突出个体,“拓展阅读”部分按作品题材内容分类编排,兼顾群体,这样的框架有利于作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又显示岀一个阶段创作的多样性,反映文学史的基本面貌,保证了较广的阅读面。
有的精泛结合。如山东人民出版社《唐诗宋词选读》,全书安排4个单元,唐诗两个,宋词两个,比较均衡。精选名家代表作品作为学习的主体内容,精读课文精心讲授,布置练习;“课外自读”中安排了一定的内容,只做注释,重在品味,这样既减轻了课本分量,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较丰富的阅读材料。
——散文类:有的按作家编排,如语文出版社《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按作家组织单元,重要作家每人选3篇,次者1-2篇,总体上选篇均衡,注意兼顾各种文体。
有的编排法可称为文体为经、主题为纬。如广东教育出版社《唐宋散文选读》,分为游记、传记、书信、赋和骈文4个单元,每单元又兼顾自然、人格、情感、心灵等主题内容,使散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都能得到较好体现。
——专书类:有两家出版社都编了《〈红楼梦〉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红楼梦〉选读》采用了“纵横交错”的编法。这册教科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红楼世界”,选了茅盾早年写的《〈红楼梦〉导言》,附有四大家族关系表、荣国府院宇示意图、大观园平面示意新图等图表,是关于《红楼梦》的总体介绍。第二部分是“名篇鉴赏”,精选了小说中六个经典场面(贾府概况、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探春理家、群芳夜宴、宝玉出家),进行重点讲解,结构上以点带面,突出了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段。第三部分是“专题研讨”,这些专题分别是红楼结构、红楼人物、红楼环境、红楼主题、红楼语言、红楼文化。这三个部分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整体,构思富有创意。语文出版社的《〈红楼梦〉选读》则采用了“单线贯串”的编法。教科书以人物形象为线索,突出了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分为:一、全书的总说;二、宝玉与黛玉;三、几个热门人物(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四、精彩配角(晴雯、湘云与妙玉、香菱学诗)。
又如《〈论语〉选读》。语文出版社从《论语》全书512章中,选录了174章,编为15课,其特点是全面覆盖,选得较广。广东教育出版社的一本,分为“人生篇”“情操篇”“伦理篇”“治学篇”,按内容专题归类、选得较精。
(二)体系结构:力促学习方式转变。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新教科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关键在于,各家出版社注意树立教科书是“学本”的意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提出教科书应由“教本”转为“学本”:从知识训练系统改为建立学生的学习系统,突出自主性,避免灌输式,重在提出问题,揭示现象,设置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整理、体验,尝试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山东人民出版社致力于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角叙述和呈现文本与活动,教科书整个结构系统展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用拓展的流程,在这一流程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为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实施,教科书建立了一个情境激励、问题导引、资源支持、信息反馈的辅助系统。
在上述观念指导下,教科书编者努力构建情境化的学习平台。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上力求创新,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平台。他们把教科书结构方式归结为“文本研习式”“问题探讨式”“活动体验式”,根据选修模块的内容和目标要求,有侧重地运用其中两种或三种方式。如作品阅读鉴赏系列侧重用“文本研习式”,语言文字应用系列侧重用“活动体验式”,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侧重用“问题探讨式”。
在各种选修课教科书中,以活动为中心编制单元的结构特别引人注目。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教科书无一例外地突破了原有“课”的概念,把一个单元整合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活动有两种方式,一种由话题-阅读文本-学习活动-课外自读文本构成,另一种由话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构成。选文在教科书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开展学习活动的支撑。
设置自主学习系统和评价栏目,是教科书编写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追求。
如山东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古代小说选读》,思考题、练习和活动内容形式力求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安排了问题讨论会、阅读欣赏交流会、读书报告会、论文答辩会、课本剧编演、调查寻胜等。注意将阅读欣赏活动与书面、口头表达交流相沟通,注意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课内课外相联系,不同艺术形式(小说、电影、戏剧、评书)之间的会通。语文出版社的阅读鉴赏类教科书,特别设置了“初读印象”栏目,意在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用心灵去阅读、感悟、把握文本,初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广东教育出版社的《传记选读》,特意设计了“模块综合评价表”,体现了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特点。这些都是编者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出的可贵努力。
(三)落实基础:在拓展提高中不忘语文基本功。
虽然选修课程重在增加语文课程的选择性,但毕竟仍是基础教育课程,不能忘记其基础性。在选修课教科书的编写中,如何正确处理基础性与选择性的关系、语文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与打好语文基础的关系,落实好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应该认真研讨的问题。
第一,不少出版社注意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学鉴赏相结合。
在这方面,语文出版社的努力值得借鉴。在课后练习设计中,对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比较落实,如文言文阅读中古汉语知识的掌握。他们编写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无论精读、泛读,每篇均设计练习,重视语言品味;也重视语言应用,语言练习中选择了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文段,要求学生加标点或翻译。
第二,以具体生动的个案引出有关知识和理论的探讨,也是各出版社教科书编者的有益尝试。
如广东教育出版社《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坚持基础性,突出拓展性与探究性。在整体构思上,努力根据高中生的需要、实际水平、接受能力进行合理选择和设计,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避免经院式和学术化。从个案分析入手,引出相关知识,不作系统的理论阐述和静态的知识介绍。在表达交流活动、思考练习题的设计和相关知识的介绍上,突出拓展性和探究性。如第三单元“语句的规范应用”,先提供一个言语情境——“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展开一个关于不同的词语排列顺序可以用来表达不同意思的讨论,不仅能引起学生探讨的浓厚兴趣,还会引导他们对这样的语言现象进行举一反三的思考。人民教育出版社《语言文字应用》,注重实用性、学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选用古今典型语言应用的实例和身边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将比较深奥的学理和知识以生动、浅近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尽力做到少用术语也能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