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案例
作者:常红艳
师:柳絮和雪花有神似之处,对雪花最贴切的描述往往是形和神的统一。
生:我觉得“未若鹅毛当空舞”比兄子、兄女的回答都要好,这句不仅形象,且有气势。(生鼓掌)
生:我觉得老师的“未若白蝶翩跹舞”最为贴切、生动,有美感,且有诗意。
师:我觉得同学们写的很不错。你看:“未若鹅毛当空舞”,不仅形象,而且有气势;还有“未若梨花漫天飞”,岑参不是有一句名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吗?他就是以梨花比喻冬雪的。好的,下面大家就带着这种美好的想象去诵读《咏雪》吧。
(生诵读《咏雪》。)
三、自读《陈太丘与友期》
师:听了大家的诵读,老师忍不住想再读一篇,请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师诵读《陈太丘与友期》,读后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一个字:好!(生笑)
生:老师有一处读错了:“尊君在不”中的“不”应读“bù”,老师读成了“fǒu”。
生:这里应读成“fǒu”,注释中说这是一个通假字。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质疑和解答。下面就请大家自读《陈太丘与友期》,在书上将疑难点圈点勾画出来。
(生自读课文。)
师:下面以4人为一组合作学习,质疑解惑。小组内解答不了的全班讨论。
(生分组讨论。)
生:我们这一组对文中的后两句不太懂,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而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非常有价值。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这里,待会儿请大家来解答。在疏通文义方面还有疑问吗?(生摇头)
师:真没有?可我对文中的“尊君”“君”“家君”不太明白,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谁来告诉我?
生: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称呼。
师:看来是真懂了。下面请大家分角色朗读全文,一位同学读叙述性语言,一位同学扮演友人,一位同学扮演元方。
(生分角色朗读。)
师:听了刚才的朗读,东汉时期机智过人的元方仿佛就在眼前。刚才有同学问友人“下车引之”要做什么,元方又为何“入门不顾”,下面就干脆来个角色串演,大家一起来寻求答案。两人为一组,自由组合,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将两人的对话表演出来,也可以改编对话,甚至还可以创编结局。要求:对话中要体现元方的机智,可以文言与白话夹杂。
(生纷纷下位自由组合,排练。)
(第一组上场:一人当解说,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
生:(解说)陈太丘与朋友约好了同行,说好了中午见面,已经过了中午,友人未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来了。元方当年七岁,在门外玩耍,友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等你等了半天,已经走了。”友人便发怒说道:“真不是个东西,与我说好了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你与我父亲约定的是中午,中午过了你还未到,是不守信用。对儿子骂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过来握住他的手说:“刚才是我的不对,对不起,对不起。”于是元方便带领他去见他的父亲了。(生鼓掌)
师:这一组的表演回答了友人为何要“下车引之”,并将结尾的“入门不顾”加以创编。下面还有没有将文中对话进行改编的,如面对友人的“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还会有怎样机智的回答呢?
(第二组上场:一人扮演元方,一人扮演友人。)
生甲:尊君在不?
生乙: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甲:(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生乙:家君是非人,君与家君同行,君岂不非人哉?
生甲:(惭)小小年纪,机智非凡,佩服佩服。
生乙:过奖过奖。
(生大笑,长时间的掌声。)
师:刚才两组的表演大家喜欢吗?
生:第一组表演创编结局,让我们意识到要讲信用,同时要学会宽容,给人以改过的机会。
生:我更喜欢第二组的表演,改编对话,同样体现了元方的机智及个性。
师:刚才两组的表演都非常精彩,我觉得不仅表现了大家在才学方面和文中元方一样机智,而且在品行方面比古人更胜一筹。(生笑,鼓掌)
四、朗读背诵
师: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合上书,看看现在你脑海里还留有哪些你喜欢的语句。
(生自由诵读。)
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生:“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一生背诵《咏雪》全文,其他学生鼓掌。)
五、结束语
师:从课堂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聪颖、机智。但你想知道七岁的王戎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为什么不为所动吗?你想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他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评论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你想知道时年九岁的徐孺子是怎样一鸣惊人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