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重读经典

作者:袁湛江




  邓彤:所谓素读,就是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其内在意蕴。素读教学就是教师不多用其他资料,不滥用现代媒体技术,只是运用最传统的对话问答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对文本做最朴素的解读。素读追求的是一种本色阅读,力求用本色的教学设计,养成真实的阅读能力。有许多迷恋语言的作家创作作品如园艺家一般细致认真,用一种投入的心境去安排一花一草,不允许有一点不和谐的地方,更不允许有丝毫冗赘。精于修辞学的作家必然有自己的语言体系,有自己珍爱的词语,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杂词赘句。素读就是引导读者进入文、词、句的深层含义中去,品尝其中的韵味。可以说,这种享受是通过其他媒介(例如图片、影像)了解意义的读者所无法得到的。
  素读主义者善于找出散布在作品中的关键词,并从中去探寻这些词语在作者语言体系中的特殊含义。从语言最小的单位——词语,到句子,到段落,到作品的节奏,逐一推敲,最后再把它们重新组合到一起,于是一部作品也就重新被结构起来了。这种作者拈花而读者微笑的境界应该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了。
  袁湛江:我知道邓老师是一个红学家,《红楼梦》是你在经典作品阅读教学领域建立的“根据地”,能不能结合这部作品的阅读指导来谈谈你的素读理论?
  邓彤:我曾利用一个暑假将《红楼梦》原著通读四遍,在一本岳麓书社出版的普及本《红楼梦》上密密麻麻地写下许多读书心得;到1993年,我开始正式开设《红楼梦》导读选修课,试图用一年的时间,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研读这部经典著作。此后,每教一届学生,我都要与学生一同阅读《红楼梦》,我的研究水平、教学水平都因为研读《红楼梦》得到了长足发展。
  袁湛江: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
  邓彤:我且以某个段落的研读为例来阐释“素读”理论。《红楼梦》第三回有这样一段文字:
  雨村一面打恭,谢不释口,一面又问:“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只怕晚生草率,不敢骤然入都干渎。”如海笑道:“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同谱,乃荣公之孙。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雨村听了,心下方信了昨日子兴之言,于是又谢了林如海。
  这段文字乍看十分普通,但细细品味却韵味无穷。
  袁湛江:经典作品的精妙之处,常常在于用普通的文字表达了无穷的韵味。请邓老师品味一二。
  邓彤:先看雨村。“雨村一面打恭,谢不释口”——这是贾雨村吗?想当初,甄士隐见雨村贫寒无力进京应考,赠送了“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雨村则“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那时的贾雨村是何等的清高自重!如今,却做出这般感激涕零的姿态。这是什么缘故呢?是雨村原本就是势利眼,对甄士隐的馈赠不以为意对林如海的举荐感激不已呢,还是经过宦海波折之后已经十分看重功名富贵了呢?这里需要品味。“一面又问:‘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雨村此问委实奇怪。前一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已经详细介绍了贾府为官状况,此时雨村为何再次询问?这不是他糊涂,恰是他精明过人之处。试想,冷子兴不过是贾府管家之女婿,他对贾府的介绍雨村未必全信,而举荐复职兹事体大,雨村自然须彻底打听清楚方才放心。果然,当林如海介绍完毕,“雨村听了,心下方信了昨日子兴之言”。一句问话泄露内心,由此可知其人心思缜密如此!如此前后照应之处,读者岂能置之不顾?
  再看如海。对于贾赦,他只简单介绍官职,不做任何评价;对于贾政,则是称赞有加。这说明了什么?其实,从人之常情来看,不评价其实也是一种评价。贾赦是贾府中的老流氓,作为妹婿,如海虽然不以为然,但却不好议论,于是只有避而不谈;但他对贾政的由衷称道却暴露了他的基本态度和情感倾向。
  最后从全书布局角度来看,这一段对话的作用也非同小可,它为后来贾雨村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为故事的推进做好了铺垫。
  袁湛江:就是这样一段普通的文字,却让我们咀嚼出如许滋味,这样的文本解读不正是语文教学迫切需要的吗?可见,要想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阅读的合适切入点,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有真功夫,所谓真功夫,就是教师面对经典作品要进得来,出得去。有见解才能有方法。要像邓老师那样,建立自己阅读的“根据地”,培养自己粗壮的感性神经和敏锐的语言悟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