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考作文:生活·思考·性灵
作者:王鹏伟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快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多元思维倾向与思考空间的欠缺
2008年高考作文题有些注意到了题目的思辨性,这种倾向是应该倡导的。多年来,高考作文题目鲜有思辨性。一次是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一次是2000年的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的高考作文题列出“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项,限定选择“诚信”,这是无需思辨的。2004年笔者应《语文学习》约稿,评述当年高考作文题,文章的题目是“道德观与思辨色彩——近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语文学习》7-8期合刊),对高考作文历来缺乏理性思辨的道德文章命题倾向提出批评,时至今日,道德文章倾向有所转变,而理性思辨色彩并无明显改观。从根本上说,没有悖论的命题很难具有思辨性。这里只是从多元思维与思考空间的角度讨论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
今年北京卷作文题关注多元思维,令人瞩目: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这则材料改编自禅宗故事,故事说的是无德禅师教诲弟子不要自满的事。命题的用意是好的,引导多元思维。可惜同学们各抒己见,已经把话说尽了,考生只须选择而无须思考。
关注多元思维的还有福建卷作文题,要求根据下面一则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
材料浅显,题意明了,言简意赅。人生各有其味,立意选择自然也是多元的。这样的题目适应考生的心理,写起来感觉轻松。多元思维的本意是为考生提供自由选择的话题空间,未必要增加审题的难度。
思维是多元的,但题意必须是明确的;材料可以是浅显的,但不能没有思想内涵。浅显不等于浅白,浅白的材料没有思想内涵,没有适度的思想内涵也就等于没有思考空间。如果没有思考空间,还会有话可说吗?无话可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理趣深奥,难以理解,自然无可言说;一种是一目了然,无须言说。人们往往注意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当材料浅白到无可言说的程度,恐怕就不是最容易写,而是最难写了。在这方面宁夏和海南试卷作文题似乎不尽人意,见仁见智,附录如下,以供参考。
宁夏和海南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兰和妈妈都喜欢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母女俩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第二次养鸟,母女相约要好好对待小鸟,这次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很好。但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歌唱、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俩依依不舍地把小鸟放飞了。第三次亲密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参加放生活动的邀请函。信函说,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活动的有好几百人,一声礼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虔诚合十。母女下山后,听到花鸟市场的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的需求量大增,要每天起早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三、抒发性灵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是有创新,具体解释是: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重庆卷作文题是一个与性灵相关的题目: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意指向自由的生活态度,题目既富有哲理又富有诗意,既有启发性又有感染力。引文提示恰到好处,可以用自然界隐喻人类社会,可以谈个性发展、人生境界,可以谈生活方式和状态。
在诗意与哲理结合方面,湖南卷作文题也引人注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命题思路很新巧,只可惜把原本含蓄的意境几乎说尽了,把蕴涵的哲理点破了。既然如此,考生已经无需自己体会了,只要按照提示文字写就是了。也许命题者是出于善意,担心考生理解不了诗的意境和哲理。按说,高中毕业生理解这句诗是应该不成问题的。如果删除提示文字,考生也许会把阅读感受转化为写作冲动,联想空间会变得更为开阔。提示文字在提示的同时,也限制了考生的自由联想。尽管如此,考生还是能在联系现实生活层面写出新鲜的感受和见解。
山东卷作文题仅仅给出一个话题(命题作文):
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个题目很大气,也很富有哲理和诗意,用自然现象隐喻人生和社会,可以述说人生经历和感受,也可以评论社会现象。山东卷作文题有一点是与众不同的,要求“文体特征鲜明”,在18份高考试卷中,独树一帜。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界淡化文体的呼声日涨,早已造成一边倒的趋势。1999年开始,高考作文明确标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山东卷此举是否有矫枉过正的意味呢?
我们对2008年高考作文题的讨论没有涉及题型。原因是,题目设计有高下之分,题型本身却不分优劣。无论全国试卷还是各地试卷,都不应该把某种题型作为常式,刻意为之,形式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
以上从生活体验、理性思考、性灵抒发三个角度,对2008年18份高考作文试题进行了大致梳理,逐一评述。就某一道试题来说,也仅仅是一个侧面,究其一点,不及其余。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请予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