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鲁迅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养及其启示
作者:温立三
接触了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从此“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呐喊·自序》)。青年鲁迅对这些知识倍感新鲜,如饥似渴地学习。在南京求学期间,他专门阅读了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系统地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后来在留学日本期间,他还经常和同乡好友许寿棠一起谈论《天演论》,并背诵其中的《察变》诸篇(许寿棠《亡友鲁迅印象记·杂谈名人》)。可以说,鲁迅始终怀着浓厚兴趣,大量阅读自然科学读物,介绍西方科技成果,宣传西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这成为鲁迅一生所致力的伟大的“立人”工程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鲁迅赴日留学的初衷就是学习西医,希望以此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但残酷的现实告诉他,科学并不能挽救这个已经病入膏肓的国家,便转而弃医从文,希望用文艺来疗救麻木的国民。但这并不说明鲁迅从此放弃对科学的信仰,相反,他对科学充满热爱,始终如一。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后不久,鲁迅就写出《说镭》一文,介绍人类这一新的伟大发现。同时,鲁迅调查中国地质矿产,写成自然科学论文《中国地质略论》,并与人合编《中国矿产志》他还转译了法国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两部科幻小说。1907年,鲁迅又写成《人之历史》与《科学史教篇》两篇科学论文,前者介绍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及其发展史略,后者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科学在改造自然和社会方面所起的作用。从日本回国后,鲁迅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他在这两所学校教的都是自然科学课程。在生理卫生课上,他跟学生坦然讲授人体生殖系统;他甚至鼓励学生解剖尸体,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在化学课上,鲁迅亲自做硫酸实验和氢气燃烧实验;在课外,鲁迅还带学生去野外采集植物,制成标本。后来。鲁迅离开家乡北上教育部任职,既从政又从事文科教育,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即使是在纷乱的30年代,鲁迅不但阅读《生物学讲座补编》《植物与惊异》《动物与惊异》《细胞学概论》《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人体寄生虫通说》等大量自然科学著作,还于百忙中翻译日本药学家刘米达夫的《药用植物》。另外,在他晚年病重期间,仍惦记着翻译法布尔的《昆虫记》。
这就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鲁迅:在偏重自然科学的时候关注人文学科,在从事人文教育的同时不忘自然科学。如他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一边教自然科学课程,同时辑录《古小说钩沉》;他在绍兴府中学堂一边教植物学和生理卫生,同时又辑录类书中已亡佚的古代小说和有关会稽的古代史地类逸书;他在与论敌展开文化围剿与反围剿的同时,又大量阅读和译介外国著名科学著作。人文与科学双管齐下。鲁迅在不断完善自己文理贯通的知识结构。
当代社会呈现知识发展一体化的趋势,即在过去长期分化的基础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重新走向统一。它要求理科教师通晓基本的人文科学知识,以促进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而文科教师则要懂得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不断追踪和学习新的科技成果,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然而,长期以来,知识分工过细,课程门类繁杂。受此影响,人们的知识结构普遍畸形,学文的不懂理科,学理的不懂文科,文理之间长期横亘着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好在人们已重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弊端。正因如此,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门课程都一致强调,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应比翼齐飞,不可偏废。这对语文教师尤其重要,“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语文教师应密切关注自然科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这是我们今天从鲁迅那里得到的又一重要启示。
三
人文素养与知识结构有关,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是获得人文素养的基本前提。有人认为,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德、情、识、趣四个方面,这种观点可以成一家之言。按我的理解,德是指德行,语文教师要做善良人,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情是指感情,语文教师要有真情、热情、激情:识主要是指学问,是说语文教师要有学识、见识、胆识:趣是指趣味,说的是语文教师要有品位、情趣,要幽默。有德、有情、有识、有趣的语文教师,要以丰富多样、结构合理的知识做基础。
说鲁迅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一定不会有人怀疑。无论是才、胆、识、力,还是德、情、识、趣,人文素养所应包含的所有内涵,在作为教育家的鲁迅身上都能得到完美的体现。鲁迅的学识、见识和胆识有目共睹,在此再谈鲁迅的学识,实属拾人余唾。下面,就作为教育家的鲁迅的人文修养的其他方面摘要论述。
有德,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条件。无德之人不配为师。无论道德的含义有多宽广,作为教育家的鲁迅堪为德之楷模。首先他有正义感。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也是新旧斗争最为激烈的时代。他从来都坚定地站在代表新生力量的一边,为获得做人的价值与尊严,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达几十年之久,坚定执著,从不妥协,决不害怕。他因支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而被章士钊革职,即使丢掉饭碗也在所不惜;他因支持学生“三·一八”运动而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黑名单,最后被迫离开北京;因不满厦门大学的铜臭及对新文化方向的背道而驰,他毅然离职而去;为了抗议反动派对学生的血腥镇压,他断然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初到上海,磨不过易培基的再三邀请,他不得不给上海劳动大学开课,但当他得知易培基迫害进步学生的事实后,就不再去讲课了,并且退还了六十元薪水。鲁迅的骨头最硬,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卑膝,这缘于他内心崇高的正义感。其次他有责任感。在北京期间,作为教师的鲁迅,他任课最多时,曾经同时给六所学校授课,每个星期都要从南城跑到北城,又从东城跑到西城。不论是炎炎的盛夏,还是凛冽的寒冬,鲁迅都风雨无阻地给学生上课。从家里到女师大,来回约十五里,而去师大,来回则达二十多里,他经常靠双脚穿行于学校与住处之间。有时上午在大中公学,下午又到女师大,中午来不及回家吃饭,他就在大街的小饭摊上将就吃。1928年10月至11月期间,鲁迅生了一场大病,整整39天靠吃粥生存,但他仍抱病坚持到北大、北师大、女师大等校授课,前后竟达16次之多!正义感、责任感,有这两点,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有了根基。
在鲁迅身上,他的有情主要表现为大爱。鲁迅的爱,大到对国家和民族的爱,小到对车夫和保姆的爱,远到对整个人类的爱,近到对亲人朋友的爱。这方方面面,无不说明鲁迅是个有感情懂得爱的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是个多情的大英雄,是个有爱的大丈夫。鲁迅一方面是“横眉冷对千夫指”,另一方面却“俯首甘为孺子牛”。因为他痛恨假恶丑,所以他热爱真善美。萧红曾问鲁迅:“你对我们的爱是父性的还是母性的?”鲁迅愣了一下,然后肯定地说:“是母性的。”当桀骜不驯的鲁迅面对弱小者和同志们的时候,却表现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