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李白、杜甫诗中的“月”
作者:蒋绍愚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邶风·日月》)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齐风·鸡鸣》)
月和日是人们每天都看到的,当然会被写进诗歌之中。但这种“月”只是一种自然之物,而不是审美对象。《诗经》中唯一和审美有关的“月”出现在《陈风·月出》中: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但这里真正的审美对象是月下的美人,而不是月本身。月色增加了美人的美,使诗人赞叹不已,但“月”在诗人眼里,并不见得有什么动人之处。
在《楚辞》(不包括《惜誓》以下的作品,下同)中也是一样。《楚辞》中“月”六见,四处为“日月”,一处为“月与列星”,一处为“被明月兮佩宝璐”(“明月”为珠名)。
“月”作为艺术的意象出现是在东汉末年。〔2〕在被推崇为“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三处提到“明月”,其中两处是: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这两处明月还只是夜间看到的景象,而不是诗人欣赏的对象,诗中也没有把明月和人的感情联系起来。
第三处就不一样了: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在这首诗中,明月就不再是高挂在天上,与人无关的无情之物,而是能照在人们的床上,和人们如此贴近,能引起人们忧思的艺术形象了。
汉末的三曹父子在诗歌中都有对月的描写。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阪,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曹植《公燕诗》)
在曹操的诗中,以“月明星稀”烘托一种氛围,表达自己的悲壮之情。曹丕的诗继承了《古诗十九首》而又有所发展,诗中思妇的目光从照着床帏的明月转到银河和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又想到自己和分离的丈夫,明月和人的感情紧密联系。曹植的诗把明月和月光写得非常美,从此“西园”就成了后代文人描写月亮时常用的辞藻,但和后代相比,对明月或月色的描写还不十分细致。
六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人们认识到美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必要条件。陆机明确提出了“诗赋欲丽”(《文赋》),在他的诗歌中,对“月”的描写就更加细致生动,而且有了更多的人的因素。请看下列诗句: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赴洛中道作·其二》)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拟明月何皎皎》)
第一首把明月和清露互相映照,描绘了清幽的夜景。第二首用一个“入”字把明月写得和人如此亲近,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其继承和发展;后两句把清澈的月光写得非常传神,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明显是用陆机的诗意。在这些诗句中,“月”已经成为一个艺术的意象了。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诗人,在他的笔下,山水成了人们玩赏的对象,“月”也显得多姿多态。如:
明月:调弦促柱多哀声,遥夜明月鉴帷屏。(《燕歌行》)
秋月: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邻里相送至方山》)
初月: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登永嘉绿嶂山》)
晓月: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庐陵王墓下》)
海月: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游赤石进帆海》)
石上月: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石门岩上宿》)
他把“月”和自然界的其他景物放在一起,组成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水画。如:
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在谢灵运之后,刘宋的作家谢庄写了《月赋》,其中对月有很精彩的描写:
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列宿掩缛,长河韬映。柔祗雪凝,圆灵水镜。连观霜缟,周除冰净。
后面又写道: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把明月和思念联系起来,苏轼的“千里共婵娟”显然由此演化而来。到六朝,“月”作为一个艺术意象,已经形成了。
在我们从陆机说到谢灵运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处在他们之间的大诗人陶渊明。他笔下的“月”别具风格。如: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田园居之三》)
“带月”不仅点出了时间,而且表现了作者劳作之后的愉悦心情。在陶渊明诗中,“月”这个艺术形象是和他的劳作联系在一起的。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月”及其相关意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各种重要意象的形成和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四、馀论
运用计算机技术鉴赏古典诗词,是一项刚刚开始的工作,本文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尝试。就本人思考所及,今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下面仍就“月”的意象来谈几点想法。
1.计算机检索的手段应进一步完善
运用目前的计算机检索手段,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唐诗中有“月”字的诗句,但古典诗词中“月”都有很多代称和相关的辞藻,如“玉盘”“金波”“嫦娥”“桂华”等。有不少诗中没有直接使用“月”字,而是使用了这些代称和辞藻,同样构成了“月”的意象。所以,研究“月”,也应该把这些代称和辞藻包括在内。由于时间关系,本文没能这样做,是一个缺憾。
下面举一首杜甫的诗来看看诗人是如何运用和“月”有关的辞藻的: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杜甫《月》)
诗中除一、二两句写实外,其余各句都用了有关“月”的比喻或辞藻,如“镜”“钩”“兔”“蟾”“姮娥”。
再举一首辛弃疾的词: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这首词写的是中秋之月,但没有用一个“月”字,用的全是“月”的代称和有关的辞藻。在研究古典诗词“月”的意象时,如果用计算机来查检“月”字,这首词就会漏掉。如果在计算机软件中有“月”和“金波”“飞镜”“姮娥”“桂”的相关链接,这首词就很容易查到。
这些代称和辞藻,在《初学记》《艺文类聚》以至《渊鉴类函》《佩文韵府》等古代的类书中搜罗得比较全。要用计算机来研究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我们可以先在古代的类书中找出相关的词语,然后在计算机软件中做成和“月”相关的链接,这样可给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2.研究的范围应进一步扩大
就“月”而言,还可以做如下一些研究工作:
(1)比较更多的唐诗作家的风格。
比如李贺,他的风格与李白、杜甫都不相同。看下面一些李贺的有关“月”的诗句,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金铜仙人辞汉歌》)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苦昼短》)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梦天》)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
(2)研究唐代散文中“月”的用法和描写,和唐诗比较,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唐诗语言的特点。
(3)以唐诗为中心,上溯汉魏六朝诗以至于《诗经》《楚辞》,下探宋词、元曲,研究“月”意象的历史发展,并以此作为一个侧面,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演变。这一点,本文作了一个简略的考察,今后还可以做得更深入。
总之,运用计算机技术鉴赏古典诗词的前景非常广阔,有待于各方面专家的合作,共同推进这一既古老又现代的工作。
(本文选自作者2008年8月在语文出版社再版的《唐诗语言研究》一书,有删改。)
〔1〕本文所引的诗题如果太长,就节取前面四至六个字为题。
〔2〕人们为月编织一些奇妙的想象比较早,在《天问》中已经说到“顾兔在腹”,在《淮南子·览冥》中已经记载了姮娥奔月的传说。但在东汉以前的诗歌中,“月”只是一种自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