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略论阅读测试材料的选择问题
作者:丁文广
围、材料与所要测量的内容范围、教育目标是否相符,测验中测题所引起的行为是不是所要测量的属性的明确反应,测验的结果是不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等等。”就阅读测试而言,测试不可能让受试者阅读所有的文本,只能通过选择一些阅读材料进行命题,从而对他们整体的阅读能力进行推断。所以,较好的效度意味着测试中所选择的阅读材料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阅读测试材料是否能够成为代表,首先取决于这些阅读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所谓真实,是指受试者在测试中的阅读和实际阅读情境中的阅读具有最大程度的相似性,否则阅读测试就无法反映受试者实际的阅读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测试的编制者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需要考虑用来测试阅读能力的这些文本,是不是受试者在真实的阅读中所遇到的文本形式。从中考阅读测试来看,阅读材料多来源于近几年的报刊。尤其是《读者》之类的文摘类杂志。还有一些出自作家的作品集。这些材料一般都保持原文面貌,不会做大的改动。同样,NAEP也强调阅读材料应该是学生日常所读的普通文本,只会对其中个别生僻或者复杂的字词做些改动,不会采用经过简化、改编或者删节的材料。
其次,选择的阅读材料要多样化。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读者会遇到各种题材和体裁的文章。在阅读测试中,阅读材料不应该只是单一的文本类型。这里讨论的多样性。显然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毕竟这些材料是测试编制者主观选择的结果,他们会基于测试目的及测量指标的要求,筛选出相应的文本类型。至于文本类型的划分,可以有不同的维度。比如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Student Assessment)阅读材料的选择,考虑了四个题材变量,包括用于私人使用的阅读活动、用于公众使用的阅读活动、用于工作使用的阅读活动,以及用于教育使用的阅读活动。NAEP则区分了三种阅读情境:为了获取文学体验、为了获取信息、为了完成任务。不同阅读情境对应的文本类型也不同,文学体验类文本包括小说、故事、诗歌、戏剧、传记等;信息类文本则是指杂志、报纸、教科书、讲演材料等;任务类文本则包括列车时刻表、维修指南、游戏指南、课程表、地图等。PISA关注被试是否具有基本的阅读素养,作为将来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所以其文本类型的划分考虑到了被试所充当的社会角色;而NAEP更为关注被试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在日常阅读中的能力表现,所以其文本类型的划分淡化了读者的社会角色,而采取了阅读的日常功用这个角度。相形之下,国内中考的现代文阅读测试更为关注被试在教育领域内的表现,其文本类型重视和实际语文教学的接轨,主要还是基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文体划分标准。虽然各地试卷所选择的现代文阅读材料类型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散文类或者小说类的文学作品占据了阅读材料的半壁江山。除此之外,试卷中出现较多的就是说明文以及议论性文章。有统计表明:在2007年的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文学作品在现代文阅读材料中所占比例为45.7%,说明文占了31%,议论文占了23.3%。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文体类型,诸如新闻报道、说明书、会议通知、广告、地图、时刻表等,因为不是传统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很少作为阅读测试的材料。
如果从效度的角度看,无论是NAEP还是中考,对内容效度的追求是一致的,因而两者阅读材料分类的差异,实质是对测试内容的理解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学校课程层面,因为阅读测试无论是要实现诊断功能还是选拔功能,测量内容都必然与阅读教学实践相适应。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中考阅读测试对文本类型的区分,基本因袭了传统语文教学关于文体的认识框架。与此类似的是,上述NAEP所涉及的文本类型,在美国的阅读教学中也有体现。以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的英语课程说明为例,其阅读教学目标具体分为针对小说或非小说类文章、一般性或功能性文章等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要求。我们不难在两者之间看到某种隐含的分类标准:文本的文学体验价值及功能性。
三、阅读测试材料与测试的结构效度
“所谓结构效度是指测验对于人的假设属性或理论概念测量到的程度。”具体到阅读测试而言。就是测试项目对编制该测试所依据的阅读能力理论的各个基本方面的反映程度。结构效度的本质要求是,阅读测试应该建立在一种明晰的阅读能力结构理论基础之上,并以该阅读能力框架为标准来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一般的测试研究者更为关注阅读题目设计与阅读能力考查之间的关系,而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测试编制者所持有的阅读能力观念。实际上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也具有重要影响。我们都知道阅读测试的目的是测试语文阅读能力,可是“阅读能力”却并不是个不言自明的概念,一种阅读测试必然体现了某种对阅读活动过程以及阅读能力的特定理解,而这种理解也决定了某些阅读材料更适合用来进行测试。
当前国内关于阅读能力结构的观点有很多,其中大多是对阅读经验的系统化解释,大体都倾向于认为阅读是“认读—理解—鉴赏—应用”的过程。比如曾祥芹等人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阅读能力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级:
①认读能力:认识汉字、积累词语、了解文字所表示的意义。
②解读能力:理解句子、段落的意义和联系。理解全篇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③赏读能力:欣赏课文优美、精辟的语句,欣赏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描写,鉴赏其语言和技巧。
④评读能力: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得出自己的见解。
⑤应用能力:在说话或写作中直接引用读物的原句,阐述或发挥读物的观点,借鉴读物的形式,或运用读物的方法解决问题。
如果要有效地考查这些阅读能力,一般的阅读测试编制者会对阅读材料进行精心选择,也就是看阅读材料有没有这些“命题点”或者“考点”。比如,为了考查学生对全篇主旨的理解,就会尽量地选择那些主旨鲜明的文章;为了考查学生的赏读能力,就会尽量地选择那些在写作技巧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当前中考试题的编制者对阅读能力的理解,可以说与上述曾氏所分的前四个层级大同小异。以2007年湖北武汉的中考语文试卷为例,该卷现代文阅读测试包含两组材料,其中第二段为一篇散文,标题为“海边荒石”。该段材料设计了四道题:
15 第7段说,离开了海水,“这些石头分明全死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里的“死了”是什么意思。
16 文章说:“面对倾心或喜爱的东西,我们多么容易犯傻。”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这种心情是怎样产生的?
17 这篇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是什么?试作简要概括。
18 作者说,浸润在海水里的石头像“散发着灵异之光的宝藏”,离开了海水的石头“怪模怪样…‘灰不溜秋”,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文章这样写的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