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论语文教育改革的哲学盲点

作者:徐 江




  
  谁能相信这是课改专家的课标设计,它让人想起幼稚园的小朋友摆了5块板。尤其“课标”还说要注意语文课程设计的“基础性”和“均衡性”更是片面的。
  康德说:“理念为实现而需要一个图型,也就是说,需要各个部分……从目的原则出发规定的杂多性和秩序。”(《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著 李秋零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609页)当然,康德这里说的“图型”并不一定指一个图式,而是后边的解释——各种元素和元素的组合关系。但我们可以用简明的生动的图式来阐明这个课程内容系统。我认为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系统它应该以学期段为单元相应构建6个分期结构,6个分期结构子系统组成高中学段总系统。而且这6个分期结构子系统应该是阶梯性结构体系,也就是说要强调各个分期结构相互之间是递进衔接关系,要强调它们的“基础性”和“层次性”。借用德国哲学家卡尔那普的话来说是这样的——“把一个‘构造体系’理解为……一种有等级的对象序列”(《世界的逻辑构造》鲁道夫·卡尔那普著 陈启伟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5页),“在构造系统中,……是在一种阶梯式的结构中构造出来的”(同上书,第79页)。
  如果用函数图表示的话,各个学期教学内容无差别叠加累积,其素质曲线呈A状。构建阶梯性课程内容系统,其素质曲线会呈B状。
  
  为了帮助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呈B状素质曲线课程内容函数图,我简单地以“论证方法”为例作解释。
  比如“例证法”、“反事实假设论证法”、“证伪法”,这就是一个阶梯性结构系统。如果把“例证法”与其他语文信息构成第一学期系统,把“反事实假设论证法”与其他语文信息构成第二学期系统,把“证伪法”与其他语文信息构成第三学期系统,那么第一、第二、第三学期三个分期系统就是逐期呈阶梯性向上发展的系统。例证法,是取现实生活确凿的事例为据,这是很容易思考的,当然这也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反事实假设论证法”,就不局限于客观事实,而是从客观事实逆向推演开去,“假如不这样……那么就会……”,这种从现实“存在”到“非存在”联想假设来评论“客观存在”,显然比前者在思维方法就上了一个台阶,开阔了一步。而“证伪法”呢?与前两种论证方法相比,又从前者单一的思维走向多元,它要求论者面对要评论的客观问题,提出甲、乙、丙、丁等多种处理意见或判断,然后逐一分析这些意见或判断各自的错误性即证伪,逐一排除,最后选择错误度相对较低、负面效果较小或暂时还看不出有何不妥的处理意见或判断作为结论,这一方法显然更是开放。这样,随着学期的延伸,学生理解能力的加强,逐渐加大课程内容强度,既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不构成重复,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科学的结构系统。否则翻来覆去讲什么例证法、引证法,当然素质曲线就呈A状了。
  同样,课文的解读也应该是逐渐加深的递进结构,而不应当是“均衡”地罗列累积。比如从所谓“知人论世”式解读到哲学性思考,甚至包括反思式批判解读。尤其是对解读规律的认识最迫切。至今我们的学生所学仅仅是一篇一篇具体课文的道理简单叠加,而怎么从课文中分析出那个道理,语文老师并没有讲明白。现今语文课没有完成语文学习之“渔”道的传授,尤其是新理念的“渔”道,语文老师更是缺乏,所以才有吴平安等先生对我所写文章浅陋的批判。
  当课程内容的阶梯性结构系统构建出来之后,那么教本的选编也就有了依据。它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从“语文1”到“语文6”没有区分,内在也没有逻辑关系,仅仅是文章叠加而成的课本。
  在这里,我还要尖锐地批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违背了事物的基本构建思维。它所提出什么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的构建思路是不明确的,或者说它就是把那几本语文教科书当成了语文,讲这几本书就是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不是这个样子的,语文教育建设不是这样的程序。因为“课标”草拟者把《课程设计思路》这一部分的内容放在第一部分——《前言》之中,我以为从逻辑思维上讲是错误的。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放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之后才对。因为构建一个事物,规范的表述次序应该以“认识上的在先性”为原则的。就是说我们就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关系而言,称前者为认识在先的,称后者为认识居次的,如果我们是通过对前者的认识而认识后者,因而对后者的认识是以对前者的认识为前提的,那么在表述它们的时候是应当遵循“认识在先性”原则所要求的构造路线。是语文课程目标规定了语文课程内容,而语文课程内容又规定了语文教科书的编写。
  因此,一本教科书的构建也要遵循相应的哲学原则——确定基本要素及按相应的组合关系加以排列。一本教科书的基本要素就是一篇一篇文章,但每篇文章都应有一个基本的选择点——体现相应的课程内容信息。若干文章组合成一本教科书,其实就是相应语文分期结构系统课程内容的载体。因为语文不能单纯地讲课程理论内容,而是以语文实践为基础——即文章解读为主。所以编选课文的工作,关键就是要认真地从语文基本知识、审美规律、写作规律的认识积累等各个方面去筛选能够承载某一语文分期结构系统课程内容的范文,这样6本教科书也就分别与前边所讲构建阶梯性结构系统相对应,可以说两者是以语文课程内容为规定的同构关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