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创新作文教学与和谐文化建设

作者:谭根稳




  才去镇北堡,又到青海湖。去年的第七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评奖揭晓后,我们《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在宁夏银川召开了隆重的颁奖大会。现在,我们又在美丽的青海湖边拉开了第八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颁奖大会的序幕。经过知名专家、教授的严格评审,本届作文大赛共评出特等奖作文1篇,一等奖作文120篇,二等奖作文和三等奖作文若干篇。在此,我代表杂志社向所有获奖学生和指导老师表示热烈地祝贺!
  “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着眼文学素质的培养,倡导作文全方位的创新。每届大赛赛题都由著名作家、教授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时代风尚等因素拟订。命题独特,思路超前。本届大赛的“看一个民工喝水”“父母吵架”“一个巴掌拍不响”等赛题公布后,广受师生好评。他们认为本届作文大赛赛题新颖、独到,极具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围绕大赛赛题,我很高兴地看到各地参赛者佳作迭出,在本届作文大赛获奖作文精选中,很多学生作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北京延庆县第十一中学李颖茜同学写《父母吵架》,摒弃直接描写父母吵架给自己的心灵造成伤害的庸常写法,着重写“我”在父母吵架过程中的感受,并一反常情地提出“当生活中有了一些不快的摩擦或者分歧,最好的办法便是轰轰烈烈的来一场‘家庭辩论’。痛痛快快地发泄心中的不满,那样比一次次淤积在心里要好得多”。一个中学生能提出如此新颖而深刻的见解实属难能可贵!文中写道:
  初一学了一篇散文,是王鲁彦先生写的,叫做《听潮》,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啊!一样的美。”虽然指的是海,但是却蕴藏了夫妻之道:与其隐忍,不如真真切切平平等等的辩论一场,来的越凶猛,去的也就越平静。说出平常忍受已久的看法,指出看不惯的恶习,说不定对方会惊奇自己竟会有如此作为,铭记在心,然后为爱去改变。
  吵架结束了,两人如同不相识一般,坐在沙发的两头,谁都不肯做出让步。我见时机到了,倒了两杯水,回到屋子里,等待他们的情绪如同热水放在冰块里一般急速降温。终于,爸爸说话了:“我去做饭。”
  呵呵!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刚才妈妈数落爸爸又不做饭嘴又叼,一点也不会体贴人来着。
  晚上,爸爸很笨很笨地弄了一锅像粥又像是米饭的东西,我打下手。一顿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晚饭,妈妈却吃得格外香甜,我在她脸上看到了笑容。
  从上面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小作者善于将课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语言简练、到位。显然,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说父母应该多吵架,而是希望通过“吵”达到“和”的目的。与这篇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湖北省应城市第三中学涂诗佳同学写的《看一个民工喝水》。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经常受到一些“城市居民”的歧视。小作者面对一个叫“贵庚”的民工,在情感上经历了一个由“怕”到“不怕”的过程。其中对民工喝水的描写尤为精彩:
  有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悬在天空,把路上的泥土都烤成了粉末。我呆在家里酷热难耐,准备到离家不远的水塘里去提水回来冲一冲。当我来到水塘边的时候,看到一个人赤裸着上身,趴在田埂上,光着头,脸面朝下,伸着脖子,嘴巴贴着水面一个劲的喝着塘中的水,而且发出很响的“嚯嚯”的喝水声。伴着喝水声,他的喉管有节奏地蠕动着,整个身体也一起一伏。他喝得是那么的专注,那么的投入,似乎要一口气把水塘中的水都喝到他的肚子里去。让我一下想起水牛喝水的样子。饭盒、水壶、铁锹散落在他的身边,那件又脏又破,看不出什么颜色的上衣飘落在离他有点远的地上,看样子他是刚刚下工要回家去,走在半路上实在渴得不行,才找到这里来的。不知是不是觉察到我的到来,他抬起头,直起上身,望了我一眼,嘴角挤出了一些笑意,然后用手摸了摸圆鼓鼓的肚子,再俯下身子,撮着嘴又喝了几口水。最后把头伸进水里,用双手搓起凌乱的头发。浑浊的水随着他的用力搓洗在他的脑袋周围扩散开来。
  作者对民工喝水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如见其人,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与其说作者的写作功底好,不如说是作者的悲悯情怀使然。作文结尾写“我”在听了父亲对这个民工的介绍后,觉得这个民工再也不可怕了,并希望他与其他民工一样,能说说笑笑从我家门前经过。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民工的深度关切。
  以上举的两个例子只是我看到的很多优秀作文中的典型。窥一斑而知全豹,本届大赛参赛作文质量之高是有目共睹的。这其实反映了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的质量正在逐步提高。作为《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社长,我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局面。也许是出于职业敏感,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谈和谐,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小作者参赛作文的笔触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涉及到“和谐”的话题,显示出他们朴素的和谐意识。如上面的李颖茜同学的《父母吵架》表达的主题其实就是希望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和谐地相处。涂诗佳同学的《看一个民工喝水》也反映出我们应关注弱势群体并与他们和谐共处的理念,等等。这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我认为,这种现象表明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已经融入了和谐文化的因子。
  那么,什么是和谐文化呢?
  和谐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文化形态。它既包含和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含对社会发展的总体认知和基本评价、实践取向和制度构建。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对个体而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建设和谐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和谐发展之路就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作文教学中的和谐体现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然而,当前的作文教学却暴露出许多与作文教学和谐发展相违背的问题。一、作文命题的虚高。众所周知,作文的命题是一个指挥棒,它引领着学生作文的“潮流”,指明学生作文的方向。在作文命题趋向自由、半自由的空间里,我们却看到一种令人忧心的现实,那就是对作文要求的肆意拔高。一些命题者和老师极力追求命题的深刻,即使一件平凡的小事也要求学生写出深刻的道理,令大多数学生难以应付。由于高考、中考的影响,现在流行“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这本不是什么坏事。关键在于,在作文内容上过分追求深刻的归纳与平凡生活的高度提炼。这固然能看出命题者的“好意”,但学生毕竟是学生,一味的求深求新,最终只能令他们一头雾水。学生在根本无法动笔的情况下,只能养成作文的“浮夸”风,这将直接导致学生作文基本功的缺失,作文文风的扭曲和作文兴趣的弥散。二、作文评价的失重。作文评价其实不是作文的终结环节。但是,作文评价对于学生作文的导向性是特别明显的。一位作家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坦言,如果不是学生时代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他一定很难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所以,老师在进行作文评价时应该抱着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目前,我们的语文老师都在如何实施自己的作文评价呢?我敢说,以自己的理解为出发点,以完美的理想主义为评价标本占大多数。因此,学生作文几乎都被贴上了不成熟的标签:充满个性的语言被扣上“用词不准确”的帽子;结构的自由,被打出“凌乱、散漫”的黄牌。老师们的苛刻也许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然而,学生需要的更多的是鼓励和点拨,我呼吁一种宽容、适度、充满爱心的作文评价。三、作文实践的“缺氧”。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在这里我就不赘言了。从生活出发而后回归生活的作文,才可能是富有艺术魅力的作文。我反对闭关自守的作文辅导,技法的娴熟只是外在的能力,作文教学的生命力来自于务实地开展作文实践活动。这与写作的规律有关。出于安全的考虑,加之应试教育的遗毒,有的老师还热衷于让学生从模仿范文寻找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其实,作文教学惟有走“生活作文”的道路,才能走得轻松,走得长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