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加强研究促进有效应用

作者:刘卫平

运行稳定、简洁美观、符合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的课件或活动软件。(2)资源应用能力。能够对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加工、组合呈现、评价管理。(3)活动设计能力。能从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分析活动目标及幼儿的特点与需求,恰当选择与活动主题、内容以及活动环节相匹配的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应用方法的设计能突出活动主题与重点。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难易适宜。科学实用,可操作性强,简洁省时。注重效益。(4)教育传导能力。在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把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承载的教育信息向幼儿传递的同时,充分注意与教师的表情、体态、语言、动作等有机结合,注重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互动交流,使这些信息资源不仅成为创设教育活动情境的手段和工具,而且成为帮助幼儿学习、游戏、观察、体验、认知、创新的良好信息渠道和载体,使各种教育信息多方位地向幼儿输出并有效作用于幼儿。(5)教学研究能力。能够结合教育活动目标的达成程度,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途径、手段、方法进行反思。能够客观评价应用效果。并寻找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以解决不足之处。探索研究适合不同年龄幼儿、不同教育领域、不同活动主题的各种应用模式。
  
  高度关注幼儿的用机安全
  
  提高幼儿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高度关注幼儿使用计算机的安全和健康问题:(1)尽量使用大屏幕投影仪,并控制幼儿与屏幕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注意根据周围的光线强度。调节好投影仪的亮度和对比度。(2)注意器材的适合度。鼠标的大小要适合幼儿的把握:耳机音量的大小,应该控制在安全的分贝值内;座位的高低,要充分考虑到幼儿以坐姿操作计算机时的舒适度;幼儿操作计算机时手臂、肘部和肩部的位置,要有合理的角度与高度;尽量使用辐射小。显示图像和文字清晰,没有频闪的液晶显示器。并保持幼儿的眼睛与显示屏的适宜距离,显示屏的亮度和对比度都要调节到适合幼儿眼睛安全的范围。(3)控制好幼儿的用机时长。特别要注意对幼儿眼睛的保护。(4)科学合理设计软件。要选择清晰度高、色彩适宜的图片、视频资源和音乐、朗读等音频资源。软件界面呈现出的色块、图案不影响幼儿视觉的搭配和对比。如果需用文本,文本的字号应该足够大且容易清晰辨认。(5)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只要有操作计算机的内容,有些幼儿对教师组织的其他活动或游戏就不感兴趣,有意注意无法集中,只等着教师布置上机操作,而且。一上机就舍不得离开。一旦幼儿期形成这样的心理“嗔性”。对他们今后学习、应用计算机乃至接触网络是不利的。(6)培养良好的自我保护习惯。教师应重视幼儿良好上机习惯的养成,如坐姿、时长控制,等等。培养好的习惯,是幼儿操作计算机最好的自我保护途径之一。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正逐步向幼儿教育领域深入推进。如何科学应用并发挥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领域中的积极作用,进而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质量、水平与效益,应该引起广大幼儿教师、幼儿园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关注。
  
  把握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定位
  
  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首先要把握好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定位,不能把中小学的应用定位和应用方法简单地移植过来。笔者认为。其定位应该是:应用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促进《纲要》精神的贯彻和落实。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
  在2007年江苏省幼儿园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研讨会上。展示了六个运用信息技术的教育活动:小班美术活动“快乐调色盘”、小班科学活动“大大、中中和小小”、中班艺术活动“蝴蝶找花”、大班综合活动“爸爸的领带”和“美丽的蝴蝶”、大班社会、健康活动。送上我的吉祥物”。这六个教育活动。基本涵盖了幼儿园各年段以及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领域。这些活动共同的特点是:教师并没有把培养幼儿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作为重点。也没有刻意地展示所使用的技术手段。更没有用网络和多媒体的演示来替代幼儿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直观想象、经验的积累、思维的培养、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对自然的观察探索,等等。而是应用网络或者信息技术,扩大教育资源的来源。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中学,较好地体现了应用先进技术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理念。活动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应该是展示“教”与“学”的过程,而不应该是展示应用先进技术的过程。创新,应该是促进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充分发掘信息技术运用的价值
  
  幼儿教育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目前还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主,较常见的有:(1)。作为情境创设的工具。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勇于探究;(2)作为演示的工具,解决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对那些不易了解或者无法一下子了解清楚的过程与现象,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信息资源的应用。就会显示出独特的优势;(3)作为知识拓展的工具,实现知识的演示、呈现、建构与巩固:(4)作为学习的工具,培养幼儿的兴趣,实现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5)作为交流的工具,实现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等等。
  比如,在教育活动“送上我的吉祥物”中。教师运用了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源,对各届奥运会吉祥物,尤其是2008年中国奥运会吉祥物作了声像俱佳的介绍。明显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强化了他们的认知,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在“美丽的蝴蝶”中,孩子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在短短的数分钟内,就能清楚地了解蝴蝶从“卵一幼虫一茧一蝴蝶”的变化过程以及蝴蝶大量形象、生动的“舞蹈”;在“快乐调色盘”中,利用计算机学习软件的填色功能,使幼儿能够便捷地选择颜色,快速地填色,填色结果易比较,易修改;在“大大、中中和小小”中,应用计算机中的软件,幼儿能够为卡通人物尝试选择、比较并更换不同样式、不同大小的鞋子,有趣、快速、方便。并有相应的正误提示,孩子们兴趣盎然。另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很容易让每个孩子同步参与活动。这在一些必须每个幼儿都参与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活动效率,也提高了幼儿的学习效率。而在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上,“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能够解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准备大量实物教育资源的困难。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具有传统教育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有效的应用需要科学的设计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教师认真、科学、合理地去设计。而提高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技术应用有效性的设计原则应该是——各适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