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新形势下经济学课程设置思路的再思考

作者:景维民 周立群

流”的内容加以介绍,如演化经济学等。仅仅把目光锁定在主流的内容上会使学生的思想和眼界受到限制,而实践已经证明往往一些非主流的东西后来会成为主流。我们只有具有这种“前沿”意识,积极设置“前沿”课程,最后才有可能培养出在国内乃至国际经济学领域中处于“前沿”的学生。
  总之,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总的来说这些变化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搏的需要而产生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变化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一些变化偏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如何使经济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值得我国经济学研究者深思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中的重点问题
  
  1.强化实践教学,走出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和构建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社会实践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途径,而且是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更为重要的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使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近年来,各高校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走“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办学道路,依据互惠互利原则,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相对固定的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如,各院校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回乡或到工厂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查或其他社会调查,收到了显著成效。可以预料,随着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本科教育的质量一定会逐步提高。但我们认为,社会实践仅限于走向社会是不够的。社会实践也应该包括学生课堂外的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的一切活动。这类活动很多,有学生学术团体活动、建立学生生活沙龙,也包括走出去的活动等。
  创建学生学术团体,支持学生学术活动是锻炼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南开大学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学生学术团体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学生自办的“经济学社”是南开大学最大的学术社团,曾获得过“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进入90年代以后,该基地又陆续成立了“三农学社”、“绿色行动小组”以及“方圆大讲堂”等学生学术团体。这些社团在校内外乃至社会得到强烈反响和广泛地好评。这些社团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建立学生生活沙龙,对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在新形势下,加强国际交流与区域性合作以开拓基地学生的视野是十分必要的。从国际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来看,国际间的校际交流和学生的短期培训和互访,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新信息,学习新知识,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于提高基地办学质量,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应当坚持基地学生走出去的原则。
  
  2.坚持经济学名著进课堂,邀请名师进基地
  实践证明,经济学名著进课堂是一项非常成功的举措。这一措施不仅使基地学生全面而系统掌握经济学理论,进而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理论及其流派的兴趣,从而使基地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因此,必须完善经济学名著进课堂的教学工作。我们的初步考虑是,首先,要重视名著的选择工作,选出真正有代表性的作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适时做出调整。其次,每学期要求读3本名著,4年共读21本经济学名著,这是最基础的阅读量。必读书主要包括3类:一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二为西方经济学经典著作,三为当代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学文献。最后,凡是规定的21本书均应在名著导读课上由教师领读和讨论,并完成相应的读书报告写作。
  近年来,教育部实施的名师制度是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对这一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认为在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开设名师讲座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为把南开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办成经济学教育示范基地和走向世界的排头兵,我们将采取优惠政策实施名师讲座制度,把全国重点院校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名教授、知名专家和名师请到南开来,为基地学生开设讲座。
  
  参考文献:
  [1][2]杨民.反思经济学的数学化[J].经济学,2005(5).
  
  [责任编辑:张冬梅]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