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

作者:佚名

30%之间,出国学生比重一般不超过20%,这表明大部分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必须面对就业的挑战。而被调查者对“学生找工作的难度”、“工作后第二年的月收入水平”、“毕业时的就业率”等三个题目的回答表现出明显的分歧性,则很好地反映了各所高校在人才培养水平上参差不齐和学生就业问题上苦乐不均的现实情况。
  在被问及“培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时,96%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9%的人选择了“理论素质的培养”,39%的人选择了“各种技能的培养”。而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判断标准”,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选择了“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宽厚”和“知识结构合理”等三项。这说明关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转变,国内相关高校已经基本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由于经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走多元化道路,分层次培养不同类型的金融人才,是当前我国金融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情况下的最佳选择;二是由于金融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从而无论哪一个层次的金融人才都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特别是重点大学的一流金融学科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金融人才时更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地,金融本科层次主要培养通用型金融人才,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和系统性的教育教学,强化学科基础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人才;硕士层次主要培养金融管理和技术型的专业人才以及准备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型人才;博士层次主要培养高层次的从事金融研究和金融教学的专门人才。显然,如何将这些设想落在实处,将是改变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也当然是所有相关高校都必须要认真研究和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
  
  问题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各高校专业发展缺少特色
  
  经过十几年来坚持不懈的教育教学改革,国内高校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一是强化了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配套课程,如建议本科层次的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可以包括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中介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投资学等10门。二是在核心课程基础上鼓励各高校依据各自优势、特色和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设置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如传统财经类院校可以突出其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综合类大学则更多体现经济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特色,理工类大学可特别强化在数理金融和方法论方面的发展等,以有利于形成一个“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学科群体,推动国内金融学科建设整体前进。三是扩大了选修课菜单,并增加了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
  但总体上看,除了少数重点大学外,大部分高校具体实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很不完善,学科特色更是无从谈起。比如,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考虑,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容易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新开课程往往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有名无实:引进国外金融理论或实务课程时,缺少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使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时有脱节感,从而得出专业课“没有用”的结论。此外,受到公共课学分比重高的影响,国内普通高校开设特色专业课、发展有自身特点的金融学专业,的确也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难。
  “06问卷”的调查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类问题。首先,“对目前核心课程设置的评价”,80%认为较好,8%表示很好,12%感觉一般。尽管关于“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占主导性的意见是“体现学科特点,重在打基础”和“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而且有64%表态的被调查者对于“除国家规定外,自定课程的设置依据”给出了“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的选项,但是从其他题目的回答情况看,校际之间在专业课设置方面基本趋同,面临的问题也非常类似。比如,虽然各所院校发展金融学专业的背景和历史各有千秋,但所包括的“经济学类核心课程”仍然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或许这与各校设置课程体系的实际操作过程大体一致不无关系。另外,对于“学生认为有用课程比重”的问题,只有10%的被调查者给出了“全部有用”的自信回答,绝大多数院校都面临着部分专业课程受到学生质疑的窘迫局面。
  
  问题四:教材建设应明确“精品路线”,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需要更新
  
  教学质量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材建设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经过二十多年的自主教材建设,我国金融学专业教材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国外优秀教材的使用率也在逐步提高。
  但是严格地讲,目前在教材使用和建设方面还是有不少遗憾,需要不断完善。首先,国内自编的优秀教材特别是精品教材并不多见,粗制滥造的却满目皆是:或是内容陈旧,跟不上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形势;或是大量抄袭,简单拼凑。此类质量低劣教材的积少成多,不仅无助于金融学专业的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甚至会造成学科发展的倒退。在金融学专业设置的20~30门课程中,建设较好的教材尚不足一半。加快整体教材体系的建设十分迫切,特别是正在迅速发展中的课程教材。不论是为了金融学专业建设的大局计,还是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教材建设问题上都务必应当尽快明确“精品路线”,追求精品教材,打造精品课程。除核心教材外,也要加强辅助性教材建设,提供并及时更新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的、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案例习题、辅导教材、参考读物、文献综述、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性教材。
  其次,在教材选用上,有些高校出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原因,刻意排斥国内外优秀教材,而是反复使用版次少印量大的自编教材,由于不能及时反映学术研究或实践部门的最新进展,严重地影响了教学内容和课程质量。是努力建设自编教材,还是直接选用高水平的国内外精品教材,这是现实中的确是一种两难选择。因为自编教材对于提高学校地位和形成自身特点无疑有着重大意义,但高水平精品教材的使用率低下也不利于推进教材建设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除教材建设外,科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适当的有效考核办法,由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同样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作用。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研究性学习,加强对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辩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综合性人文素养方面的训练。为此,应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致力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体系,克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病,既检验学生学习状况,也衡量教师教学效果,进而发挥对学习和教学组织重要的导向作用。
  从“06问卷”的调查结果看,在“教材的选用”上,几乎所有人(96%)都认为必须满足“教材的内容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