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
作者:佚名
较新,并反映了最新的发展”,45%认为可以“直接引用国际上的高水平教材”,30%同意“教材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编写”,还有30%的人同意“教材的内容学生反映能够学以致用”。对于“教材选用”原则,除2人未表态外,6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以国内的教材为主,适当采用国外的好的教材”,26%认为“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教材都一视同仁”,14%认为“应以国外的教材为主,适当采用国内的好的教材”:没有一个被调查者同意“主要以自编教材为主,进行教材建设”的做法。但是,“对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为主,自编教材为辅的教材建设原则”,没有一个被调查者表示不认同。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各高校金融学教材的辅导手段还不尽完善,有待继续建设。另外,人们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分歧,表明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等的更新与调整都不能急于求成,更不宜“一刀切”。
问题五:迫切需要建立一支人员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培养人才,教师是关键。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近年来有了很大提高,人才流失问题逐步得到控制,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都大大提高。但是相比于我国金融学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开放对金融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师资队伍建设仍然表现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目前来看,主要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在金融学专业快速扩招的背景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许多学校都存在着严重的师生比例失调问题,大班上课的现象非常普遍,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既然各个层次金融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仍将持续扩大,适当增加师资数量显然是相关院校的当务之急。
其次,与总量问题同样突出的是我国金融学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和层次结构等都有待完善。比如,目前能够胜任现代金融理论和实务,尤其是能够胜任微观金融理论和实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极为短缺。除专业知识外,教师良好的文化修养及综合性的知识积累也很重要,但现实中对金融学专业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明显偏重于专业领域,对其综合文化素养的要求不足,也不利于人才的全面教育培养。
再次,师资建设最重要的是保证师资的高素质。简而言之,一流的金融学科队伍必须是由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各专业领域一流的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骨干及其他教学科研人员组成的分层次的学术梯队。
从“06问卷”的调查结果看,人们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列举“改善学科发展现状的重点工作”时,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提到了“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在被问及“课程建设上最重要的因素”时,92%选择了“教师”;关于“课程建设上遇到的最大困难”,又有48%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很好的教师”。调查显示,目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是引进国内人才,此外“本校自己培养”、“引进国外人才”和“教师自己努力”也都有一定比例。
问题六:教改实践效果有待深入评估,实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良性循环
我国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是与国内重点大学的教改实践同步进行的。其特点是边研究边实践,一方面是最新的教改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于教改实践之中,很好地发挥了指引方向、规范运作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真实的教改实践活动不断地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使得理论研究更加切合实践需要。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了良性互动时,不仅迅速推进了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使众多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直接受益,更为我国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赢得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目前急需对全国范围内的重大金融学教改实践项目进行一次有计划、有步骤的认真盘点。那些获得成功的项目可以总结出怎样的经验,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那些失败的项目能够汲取哪些教训,应该如何在今后的教改实践中有效避免?那些一度陷入僵局后又出现转机的项目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那些初期目标已经实现了的项目要怎样延续下去?那些效果不够理想的项目该如何调整?……所有这些其实都可以作为下一阶段教改研究的备选课题,为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新的良性循环做好铺垫。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