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关于大学语文师资等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俞纪东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课件的建设,为教师的个性化授课提供了基础平台,但资源师生共享,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更新教学观念,重视教学设计。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难度很大的课程。大学语文教学至少在知识(及能力)、文化和思想三个层面上,与“人文素质教育”直接相关。判别什么作品适合作知识的传授及能力的训练,什么作品适宜进行文化层面的开拓,什么作品可以在思想上展开探究与讨论,完全取决于教师的素养与功底。
  关键词: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职业素养;师资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师资的讨论,从1980年大学语文课程恢复起大概就出现了,那么,今天谈论这个问题又有什么新的意义呢?这要从我们遇到的新情况说起。
  自从我们的教学课件上了校园网后,资源师生共享,教师的课堂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为此,我们曾一再遇到“考试”。2003年年底,大学语文研究会的领导、专家来我校考察大学语文教学时,徐中玉先生就提问:“有了网上课件,你们老师怎样上课?”在2005年5月北京的教学成果奖答辩会上,教育部的专家同样问到:“有了网上课件,对老师上课的要求不同了,你们是怎样应对的?”专家们眼光锐利,问题直指要害:教学手段“与时俱进”之后,教师如何发挥作用?怎样上好大学语文课?
  
  二、补充介绍:我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课件
  
  大学语文课程网上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我校以学科教师为主体,教育技术工程人员协助,自行开发、制作而成。课件自2002年初试制出样本后,边制作,边上传校园网使用,2003年6月完成首版课件。首版课件含33个软件包,配合顾国柱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精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的教学;其中作品朗诵基本上由我校师生承担。2004年4月又制作完成第2版课件,含41个软件包,与我校中文系编的《大学语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相配套;作品朗诵邀请校外专家陈醇和曹雷两位老师担任。两版课件在2004年底均向社会公开,信息量都在3G左右。
  课件定位于教学资源型,以精讲作品为单位,将多媒体资料进行立体的整合。以第2版课件为例,每个软件包打开后,页面左侧一级栏目固定,以显示一定的教学规范。一级栏目有6个:教学要求、作家生平(或专书介绍)、课文分析(含朗诵)、作品评论、扩展资料(为避免侵权纠纷,教材配附的光盘未收本栏目资料)和思考练习。“思考练习”栏目含选择、填空、翻译(限于古代散文)和问答等多种题型。页面右侧文字材料多层面设计,体现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理念,可逐层点击深入,以满足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同需要。其中“扩展资料”栏目偏重于纵向的深化,目的是显示该作品在作家创作中、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在文学发展或文化积淀中的地位与影响。而其他5个栏目则紧扣作品的阅读理解,侧重于横向的拓展。
  课件制作旨在发挥双重功效:对于教师来说,网上课件是一个同建共享的资源平台,为个性化的授课提供有力的支撑;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平台,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与深化。出于方便学生学习的考虑,“思考练习”栏目附参考答案。在设计上,要求学生先自行完成练习,再点击参考答案窗口,查验核对。此外,部分作品(主要是古代散文)还逐句加注与翻译。课件网络设计富有一定的创意,布局尚合理,版式尚新颖,界面较清晰,操作也方便,点击还流畅。为争取较好的视觉效果,我们对版式、页面等进行了整体设计,粗看起来,制作还算精致,格调也比较高雅,与课程教学内容能够相得益彰。
  我们的课件先后获得2005年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上海市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这是没有想到也不敢想的事。我们心里很清楚,课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只是比较粗糙的成果(为此,新教材第2次重印时,我们对配附的光盘作了认真的修订)。东南大学和我校的大学语文能够获奖,既是对大学语文教师辛勤耕耘的一种肯定,也包含着各级领导、教育学、学术界,以及社会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勉励和期望。
  
  三、思考之一:大学语文课要注重教学设计
  
  我们回到文章开头专家们提出的问题上来。对于专家们的提问,我们的回答是,网上课件为教师的个性化授课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如何合理而有效地使用它,是教师备课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里就涉及到教学设计的问题。
  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对于这句话,一般的理解往往落在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素养上,要厚积薄发。但是,问题还可以深入下去:到底给学生一瓢什么水(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怎么给学生(寻找适当的切入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等。这些教学设计的问题,很容易被人忽视。高校教师中知识渊博、有真知灼见者不少,天马行空式的授课也经常见到。即兴发挥固然需要,但是,在大学语文课上,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设计意识,这有助于争取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天这样的网络时代,对于大学语文教师来说,收集教学资料并不难,难的是资料的处理、选择与使用,教学设计因此就变得非常重要。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其追求永无止境。教学设计,既是对教师职业道德与业务能力的考验,也为教师施展才华、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条件。
  教师应该是乐队指挥,是舞台导演。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理清上课的思路,做到胸有成竹: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哪些内容必须在课堂上讲清楚,哪些内容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外阅读,讲课从什么角度、哪一点上切入最佳,最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网上课件中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分别用在什么地方,哪里适宜展开交流互动,等等。此外,大学语文教学还有一个特别的任务,教师在备课时也要认真设计的,那就是如何以主观努力来影响学生,给予他们人文的启迪,为他们打开久违了的文学与文化之窗;在升学、高考的压力下,学生们根本无暇进入人文精神的家园。所以,假如说我们课件的获奖,表明我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那么,这种提高的表现之一,就在教学设计意识的加强上。
  我们逐渐发现,网上课件的开发与使用,提高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更有助于教育观念的改变。母语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没有终点。从课堂教学角度说,大学语文是大学生母语学习的“最后一课”,但仅有一个学期、区区数十个课时,毕竟学不了多少作品。因此,关键的一点,就在通过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使课堂学习的终点成为他们终生学习母语的新起点。只有这样,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也即提高大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滋养人文精神的任务,才算真正实现了。如果这样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应该会引起两方面的变化:首先,学生对母语的学习自觉性提高后,以往的被动学习,就可以变为主动的学习。其次,与之相应的,大学语文教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