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期望与现实
作者:姚利民 成黎明
第二,过分地制度化,主体性教学缺失。“目前学校教育最大的弊病要数它的工业化生产模式。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方法,高度的统一导致高度的封闭,学生的个性被禁锢在单一僵化的教育模式中。”[2]受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大学课堂满堂灌,过分一律,以知识灌输为目标,忽视能力、情感和个性的培养。这种教学以知识传输为全部,将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建立在两个假设上:假定教师能完整准确地接受教材承载的内容并能客观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假定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接受教师与教材传授的内容。[3]大学教师只是依据知识的逻辑性和教学的便利性选取教学内容,原原本本地教授指定的内容,没有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发展需要。实际上,在教学中,原来指定的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异变,在这种不存在的假设下本本式地传授教学内容只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缺乏兴趣,禁锢学生的心智。结果使“教学逐渐演变为一种外在符号和信息的逻辑操作,知识离人的精神越来越远,与人的生活也越来越脱离。”[4]这样的教学缺少人情味,只会导致学生人格异化,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教学关系僵化,缺乏人性成分。当前有许多大学生“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教师则是“既去若素所不至者”,上课时背课本进教室,下课则匆忙离去,与学生“漠然如行路之人”。师生关系冷漠、僵化甚至对立,缺乏民主、理解、信任的成分,教师需要依仗恐吓、惩罚等措施来维持课堂纪律,犹如“监工”“狱警”。这样的描述可能有些虚妄,但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师生关系是大学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纽带,“在没有与青少年真正接触之前,我们并不知道何谓好的教学。”[5]那些“依靠正式纪律的教师对于他或她所教的学生来说没有亲近感。这样的教师只不过被学生们看作是一个‘教员’、一个‘监工’”。[6]大学教师不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与学生交流机会太少,师生之间就会产生隔阂、关系僵化,教学就会变得缺少人情味,人性成分便会散失。
综上所述,大学教师在教学上存在较严重的问题,限于篇幅,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将另文研究。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改进大学教学,大学教师就应该从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出发,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正确的教学目的,选取适切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教学组织,建立人性化的师生关系,探索科学的考核方式,以人为本地教学。这不只是笔者的看法,也是大学生的呼声,在关于“您对大学教师教学还有什么看法或建议”的开放型问题中,许多学生这样建议,“希望老师教学时多关心学生”,“不要只顾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心情而定,而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以学生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看来,大学教师教学以人为本势在必行,但又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Nira Hativa & Menucha Birenbaum.Who prefers what?Disciplinary differences in students’preferred approaches to teachingand learning style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00(2).
[2]蔡伟.“80后”现象的教育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1).
[3]石鸥.教学别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89.
[4]李小平.我国大学教与学活动的片面现象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5]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郭洋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3.
[6][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智慧——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6.
姚利民,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成黎明,湖南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人员。
基金项目:大学研究性教学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类别:国家一般课题)。
[责任编辑:杨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