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人性化 动态化 多元化
作者:李大健
应该达到的道德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未定型,其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状况都将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的影响,处于成长的动态的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动机,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行为,因为行为具有外显性,动机具有内隐性,学生的行为和动机有时表现为脱离的情形。如有的学生不是出于对道德评价目标的自觉遵守,而是为了躲避扣分,争取高分,而这样的唯学生行为结果的评价,对学生会起误导作用。要克服这一问题,静态性评价显得无能为力,只有采用动态性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时调整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手段,才能最终实现高校德育的评价目的。正如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所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实践证明,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只有在长期的熏陶、感染、实践中才能形成,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逐步提高和升华,其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高校只有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变化的过程中,及时反馈信息,做出诊断,进行调节,才能帮助学生不断进步。显而易见,这种与学生现实生活融为一体的、关注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贯穿于整个德育过程之中的动态性评价,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所以,高校德育只采取静态的评价方式是不适宜的,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固然需要发挥静态性评价的功能,但更需要发挥动态性评价的功能。高校德育评价应在静态性评价与动态性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上,以动态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各个侧面的发展变化。
实施德育动态化评价,应注意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是要求评价是在德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上展开的全面评价,而不仅仅是在德育活动结束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实际上,没有德育活动展开以前的评价,德育活动结束后的评价的实际意义就大打折扣;没有德育过程中的评价,我们就不能及时改进德育工作,就会失去尽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机会。为此,我们应当把评价活动贯穿于整个德育活动的过程之中,将评价活动的起点设在德育活动的起点上,在德育活动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学习理解、选择制定评价指标,明确德育要求和评价要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是要重视评价标准的与时俱进。德育评价的标准应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其绝对性是指具有客观性、无条件性、普遍适用性和不可改变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的标准也具有相对性。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转型,过去那种同计划经济高度默契的统一化、政治化的德育意识已经被打破,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重新定位和多重价值选择的局面。由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会不断地扩展,评价的目的也会有所改变,价值观会在多元化环境下不断冲突整合。因此,标准的时代性启示我们,高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评价的作用也只有在德育的动态实践中才能逐渐显现出来。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不断调整价值评价标准,制定一个具有内在感召力且催人不断向上的价值目标,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成为21世纪的时代课题。鉴于此,高校德育评价的指标就要根据新时期德育的要求和特点而不断调整、充实、完善,评价的程序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评价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评价的方法也应在动态的评价实践活动中不断改进。总之,我们要抱着与时俱进的心态,不断向构建动态的、科学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方向而努力。
三、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内容多元化决定于以下两个因素:首先,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每个学生均处在各种社会关系错综交织的网络之中,他们必然要受到来自国内外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这使得高校德育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传统的道德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这种态势,高校德育评价必须承认也必须面对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其评价内容也必须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拓展。其次,高校德育的载体日益丰富多彩。目前,高校德育的载体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外,还有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科技文化艺术节、志愿者服务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等,学生思想道德表现在这些活动的方方面面。因而,要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从单纯重视道德认知成绩的评定转向对学生的“德”和“能”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上来。以实现大学生德育评价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
现阶段,高校设计德育评价内容时要做到“五结合”,即课程学习与自主德育实践相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平时学习考核相结合;闭卷笔试、开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重在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学习包括课堂表现(听课情况与讨论、辩论、演讲、提问等发言情况)、作业情况(常规作业、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是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情况)、考核情况(期末考核和平时测验情况)和出勤情况。自主德育实践即学生把德育意识转化为德育行为的情况。
由此,我们可以将高校德育评价内容的构成设置为:德育评价结果=德育理论学习+学生自主德育实践+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德育不仅是一种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活动,同时还是一种塑造学生心灵、雕琢学生情感与性格,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活动。如果学生只懂得理论知识,而不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那样的德育是毫无意义的。因而,学生自主德育实践分在总分中应占最大的比例,可占40%:德育理论学习分、学生自评分、学生间互评分、教师评价分四项之和不宜超过总分值的60%,具体分值、比例视学校具体情况而定。
应强调的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深刻理解德育评价内容构成成分的内涵:
第一,德育评价必须包含由政治课、道德课、人文素质课教学承担部门得出的理论课学习学分。大学生德育过程,是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政治课、道德课、人文素质课是通过理论学习、榜样引导、文化艺术熏陶,给予学生一个他律标准的教育过程。之后学生在实践中,将外在的道德规范、素质要求逐步内化为内在的道德意志和自身素质,并逐步养成行为习惯,使遵规守纪、自我约束等等成为下意识的、自觉的反应,也即形成自律。对学生德育理论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其结果,更要注重德育理论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的评价。因为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涨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健康学习的根基,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动力。积极开展这方面的评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可以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会给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第二,学生自主德育实践主要包括提高以下五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