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之我见

作者:周国光

起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了。无怪乎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生指导组的导师在阅完此题后喟然长叹:我们的语言教学一定出了问题了!否则学生怎么会越学越笨呢?
  是的,我们的语言教学确实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里?一方面,我们的语言教学在某些方面还缺少相关理论的指导,对“问——答”语言交际活动的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语言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应用,把灵活多变的语言交际活动规定为僵化的模式。关于这两点,从我们编写的教材中可以略窥一斑。下面是在我国大学中使用较为普遍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中关于各种疑问句的答语的说明(下册114页):
  (1)是非问。答语:可以用“是”或“不I没有”或用点头、摇头答复。
  (2)特指问。答语:就疑问代词部分作答。
  (3)选择问。答语:选择其中一项作答,或用另外的话语作答。
  (4)正反问。答语:选择其中一项作答,或用另外的话语作答。
  如果我们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师不加思考,照本宣科,那么我们教出的学生出现上面实例二中的回答的状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前面我们指出,我们的语言教学在某些方面还缺少相关理论的指导。以“问——答”交际活动为例。对于“问——答”交际活动,传统的看法是问话主动、答话被动论,即问话人在“问——答”交际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而答话人则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很大的。例如在辩论中,辩论的双方都力争早发问、多发问的论辨策略就是这种观念影响的表现。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现代语言交际学对于“问——答”交际活动的认识是主动交替论,即在“问——答”交际活动中,话语的主动权是在不断地交替的,而不是固定于一方。下面,我们简要地对实际中的“问”和“答”这两种言语活动以及“问——答”交际活动作一下分析。
  “问”这种言语行为是问话人为了求得必要的信息而发出的,也就是说,“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得必要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问话人在提问时会采用多种多样的问话方式,比如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等等,并期望答话人给出他所需要的信息。这是“问——答”交际活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答话人在回答时并不是完全以问话人的需要为唯一的准则,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状况、掌握信息的情况、语境的各种因素等方面的情况,对问话人提出的问题给出不同的回答,而不是完全按照问答的常规规定,问什么,就回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也就是说,对于问话人提出的问题,答话人完全可以自作主张,想答什么,就答什么;想怎么答,就怎么答。那么,这样做是不是违反了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诸如言语交际的质准则、量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等)呢?会不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笑话呢?回答是否定的。正如上面我们指出的那样,言语交际中的“问——答”活动是一个主动权不断交替的过程:当问话人提问时,问话人处于主动地位。但是,一旦问话结束,问话人也就交出了话语的主动权;当答话人答话时,答话人就处于主动的地位了。答话人回答时,根据当时语境的客观诸因素以及自身的情况,对问话作出不同的反应:答话人可以回答问话人提出的问题,也可以不回答问话人提出的问题,可以环顾左右而言他,也可以反戈一击,反问问话人,等等。这就是“问——答”交际中的话语主动权的交替。关于这一点,我们稍微想一下法庭辩论、辩论比赛、犯人审讯、答记者问等言语活动中的情况就很清楚了。
  认识到“问——答”交际中的话语主动权交替原则,我们在“问——答”言语活动中就可以利用话语主动权的交替,更好地回答问话人的提出的问题。例如,问话人运用选择问句进行提问,这是问话人有意在限制答话的范围,并且希望答话人在他所限定的范围内给出回答。但是根据“问——答”交际中的话语主动权交替原则,答话人不一定要在问话人限定的范围内给出回答,因为此时答话人掌握了话语的主动权。答话人可以在问话人限定的范围内回答,也可以不在这个范围内回答;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情况给出回答,也可以选择两种或多种情况给出回答。比如对于这样一个选择问句:这次旅游你是去苏州还是去杭州?答语当然可以选择“去苏州”或者“去杭州”,但是也可以二者都选(苏州、杭州都去),或者二者都不选(苏州、杭州都不去),或者另选其他(去北京),或者连旅游都不选(去勤工俭学)。2岁儿童对于“你爸爸好还是你妈妈好?”这样的选择问句就已经能够作出很巧妙的回答“都好”。这一事实对于我们的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师应该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对于正反问句的提问,根据“问——答”交际中的话语主动权交替原则,答话人可以按照一般的常规回答方式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给以回答。特别是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答话人更应该不拘一格,力求答话得体、恰当。例如,病入膏肓的病人问医生:我的病还能不能治好?医生当然可以按照常规的回答方式回答“能”或“不能”,但是说“能”明明是在撒谎,说“不能”对病人的打击又太大。这种情况下就不宜采用常规的回答方式,而应该跳出病人问话所限定的范围给以灵活的回答。比较有经验的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这样的回答:请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力治好你的病的。这样回答的效果显然要比回答“能”或“不能”好得多。
  对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的提问,我们都可以根据“问——答”交际中的话语主动权的交替原则,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方式给出回答。例如,对于“你是大学生吗?”这样一个是非问句,我们可以给出如下几种肯定的回答:(1)我是大学生。(2)我是南京大学的。(3)我已经大二了。(4)我是中文系的。(5)我刚考上大学。(6)我明年就大学毕业了。(7)你怎么看出来我是大学生?(8)我不像个大学生吗?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要及时引进新的知识和新的理论,使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切合生活,切合语言交际的实际,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喜欢上现代汉语课程。而作为一名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师,要想提高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那是需要科研的支撑的。科研水平上去了,教学水平才能真正提高上去。现代汉语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我们应该把这些成果及时、合理地溶入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才能更好地搞好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
  
  三、形势和任务
  
  笔者是一名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类似下面这样的问题:依你说,现代汉语课程是很重要的了,可是赵树理没学过现代汉语课,还不是照样成为大作家?赵本山也没学过现代汉语,语言表达照样流畅精彩。那我们又何必非要学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