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对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

作者:王义遒

面,必须看到一个国家能不能出诺贝尔奖取决于很多复杂的因素,而主要是科研生态环境,包括基础研究传统、科技领军人物的科学视野和洞察力、科研经费的长期持续支持、实验试验条件与设施的供给与保障、自由的高水平科学讨论,以及科技管理措施等。我国目前科技创新不足,主要决定于这些因素。这些问题产生于我国科学技术的长期落后,其解决需要时间,有一个过程。我国留学生在国外表现不俗,华为、海尔、联想等企业近年来自主创新的成绩逐渐彰显,都说明教育教学不是阻碍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仔细反思现有教育教学的问题,看到存在妨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精神、束缚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地方。总的说来,上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能抓住机遇、善于选择的能力,都是克服不足、激励创新精神的有效措施,如果还能使本科生早日参与教师和研究生,甚至独立的研究课题,必将显著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我们相信,假以时日,中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会迸发出来,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时代必将到来。但是,现在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观点,如说我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是由于过分强调基础等。如果我们被这些观点裹挟,放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本功和渐进式改革的努力,匆匆忙忙采取一些未经证实的“改革”措施,如开设“创造学”之类的“创新课程”(高质量的这类课程并非完全不能开,但不是主要方式)等,试图“教会”学生创新,则可能反而欲速则不达,会削弱我国本科教学原有基础好的优势:当我国科技生态环境好转时,却因学生基础准备不足而影响创新。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上面12条涵盖了硬性的条件保障和软性的政策机制两个方面,都是我们正在采取的措施,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我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长期贯彻,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有希望的。但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于目前的学生学风和教师教风,这个因素影响最大。我们没有把改善这个因素放在“措施”里,是因为难以操作,它不是靠教学行政部门和学校单方面努力所能奏效的。
  (致谢:对一些高校的访问座谈和问卷调查是形成本文的基础,我们向被访问、受调查学校的领导、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同学致以诚挚的谢意!我们也对具体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陈敏教授和其他参与工作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 杨裕南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