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对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

作者:王义遒




  摘要:高等学校“扩招”以后,社会上对本科教学质量议论很多,莫衷一是,本文从探讨怎样看待教学质量开始,通过座谈调查了解情况,得到了一些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状况的看法。文章首先阐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含义,指出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是随着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和学校定位而变化的,进而就如何评价、衡量和比较具体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些视角和准则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高校教学管人员、教师的座谈访问,对27所不同类型、层次和地区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以及作者个人感受分析并形成了针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分门别类的看法。文章最后提出了影响当前教学质量的因素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措施的意见。
  关键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教学质量
  
  我国高等学校自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扩招”)以后,教学质量问题一直成为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讨论的一个热点。究竟教学质量如何,有人说是大滑坡,有人说是“稳步提升”,莫衷一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和中央领导关切,以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之中,温家宝总理几乎在每年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都要提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且,近年来一年比一年提得更明确。例如,2005年提“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07年提“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加强高水平学科和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还以鲜明的标题进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2007年,国家又专门出台文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社会和国家高层领导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如此热切关注,固然表明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但至少也说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质量还不够令人满意。其实,不管“滑坡”也好,“提升”也好,不过是一种历史比较,说明发展趋势;重要的是要探究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到底有哪些不适应人们期望和社会进步的问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可惜,眼下国内高等教育界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仔细分析的少,而就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表泛泛议论的文章却多如牛毛。这好比医生治病,做诊断的少,开药方的多,因为“万灵药方”容易开。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座谈访问和问卷调查,以及笔者的切身感受,了解当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真实状况,分析存在问题与不足。文章仅限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由于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问题很多,为了取得共同语言,我们从界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含义入手,着重阐明确定教学质量标准的依据,提出评价、衡量教学质量的准则,进而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这只是一种尝试。由于调查的样板少,覆盖面不全,因此还不能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情况做出确切结论,只是提出一些初步看法。最后,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对提高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措施,提出了一些意见,供同行讨论和参考。
  
  一、怎样看待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1,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
  为了便于讨论,在讨论中取得共同语言,我们首先界定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有多种表述,意见纷纭。例如,潘懋元引述了《教育大辞典》的释文,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有两个层次,一是要符合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般基本质量要求,二是要符合各级各类高校的具体培养目标要求。赵蒙成和周川在分析国际上六种常见观点的基础上发表了“全面质量观”的意见。认为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包括:(1)教育目标质量——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2)教育过程质量;(3)师资质量:(4)教育制度质量;(5)教育设施质量;(6)教育产品——毕业生的质量。刘尧总结了西方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含义的8种看法:(1)“卓越”和“一流”标准;(2)目标的合适度;(3)满足顾客要求;(4)持续的质量改进:(5)质量无法捉摸;(6)价值增值;(7)多样性;(8)效益与效率。
  由此可见,界定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它的含义五花八门。但是,我们看到,有些定义包含着一些逻辑上的含混,即把教育实施者和实施条件与手段的质量通统归结为高等教育质量。这两者当然有联系,甚至可以通过衡量教育实施者和实施条件与手段的质量来衡量教育质量。但是,两者毕竟是性质不同的事物,不能混同。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五花八门的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中找到界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这就是:(1)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功用;(2)社会,特别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社会意志的统治集团和市场对高等教育的要求;(3)受教育者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受教育者本身也是社会一部分,而且,其群体还可构成很有力量的独立社会成分,这里,我们把他们从上一点“社会”中提列出来,以示区别)。由此,我们就可来界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含义。
  所谓“质量”,就是事物的质的规定性的量度。“质量”一词也许由此而来。这样,教育质量就是由教育目的与功用这个质的规定性,和受惠者的要求相结合来规定。教育作为一种服务,其受惠者是受教育者和社会,而社会又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工作和行为而得到实惠的,受教育者是直接受惠者,而社会是间接受惠者。但是社会却具有更集中、更大的权威。教育的目的就是康德说的“使人成为人”,这“人”既是能延续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人,又是能从事社会生活的社会人;既具人文性,又具工具性的人。具体要求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社会(主要是统治集团)和受教育者的意志来决定的。这样来界定“教育质量”大体上与教育界的普遍意见一致,如余小波的文章。这样的界定也大体符合上述潘懋元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以及顾明远在《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一文中所引述的定义:“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能力特性的总和。这些特性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标准、成就水平等形式表现出来。”
  问题的困难就在于,不同教育受惠者对于“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是各不相同的。不仅直接受教育者与社会,其中包含一群特殊的教育举办者群体(上述顾明远引述的“群体”或许就是指这一群)的要求不同,而且,不同的受教育者与不同社会群体都会有不同的要求,此时与彼时也有不同的要求,从而难以确定教育的质量标准。因此,潘懋元先做了一个总的划分,他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层次,目前对中国来说,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个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前一个应该是衡量所有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共同准则,但却显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