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问题与对策
作者:刘 鸣
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与“储蓄式教学”、“继承性教学”、“复制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教学具有教学的目的性与创新性、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与教学组织的多样性、教学与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同一性等特点。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最大挑战,它需要的是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仅拥有更广的内容性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能更为有效地监控课程的进行,有更为深刻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而且具有民主教学精神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由此可见,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革。可以说,如果一所学校没有实行研究性教学模式,就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水平。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没有实践,只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环境的熏陶等,是很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实践教育与理工科大学、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实践指导、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亟待加强。一是加强教育科研训练。教师专业化的标志之一是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教育科研能力也是高师院校创新能力培养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重要内容。二是改革实验教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是强化教育教学技能和素质训练,建立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书制度,促进自主训练。四是强化实习和见习。见习要常规化、制度化,不但要进行教育实习、专业实习,还要进行课程实习。现在高师院校普遍没有课程实践环节,教育实习时间短,要增加课程实践环节,延长教育实习时间。五是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与高水平中小学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互惠互利,建设见习、实习基地。
5.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和制度。一是人事改革。改革职称评审、聘任、分配、考核制度。人事管理以人为本,鼓励教师的个性发展。人事制度设计应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制订大学教师的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使擅长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教师都有发展前途。二是学分制运行。学分制在实施之初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运行制度。除此之外,学分制也是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的良性机制,还是规范教学管理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契机。这种教学运行制度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有利,高师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学分制。三是课程竞争。高等教育内部有三个市场:教师市场、学生市场、院校市场,这三个市场真正培育和形成以后,应该可以大大改变我国高等教育面貌。教师、学生和院校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课程市场:教师开出课程、学生作为消费者选择,而学生的选择也会考虑学校的品牌、声誉,而学校的品牌、声誉也是教师、学生作用和选择的结果。课程应该成为学校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的基本单位。教学管理也要抓住课程这个基础,要建立课程的准入制度、评估办法、建设规划、淘汰和开放机制,对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课程予以保护和鼓励。四是扩大学院权力,增强学院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教学管理部门转变职能,以结果管理为主,以评估手段为主,制定各教学环节、教学要素的标准。形成“学校制度设计、学院自主创新、教学管理部门评估监督”的科学合理教学管理模式。
6.营造学校创新文化氛围。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管理、经营、科研、生活等过程中形成的学校风貌和特征。如果一所学校具有创新的精神,则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校风、学风等渗透创新的意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等都具有创新的原动力,才有可能培养创造型人才。不过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经过学校领导、教师的精心构建。从学校文化的层次来看,学校假设处于学校文化的最深层,平时很少被讨论或谈到,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前意识的,但它是学校价值观和学校规范的基石。在学校假设的作用下,则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会形成创新价值观,.提升创新的品位和价值,产生创新行为规范,弥漫性地、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有效促进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程序。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