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问题与对策

作者:刘 鸣




  一、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
  
  本文所指的创新人才培养是高师院校中师范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即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由于高师教育在高师教育一师范教育一教师素质一教育质量一劳动者素质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链条中的根本性、基础性地位,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振兴高师院校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使命。
  
  1.负有提高全民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使命。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创新人才的竞争已延伸到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领域所培养的人的创新意识、能力、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我国全民族创新能力和素质的高低。高师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工作母机,所培养的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广大少年儿童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没有创造力的教师注定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1996年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科教兴国,先兴科教,振兴教育,师资先行。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应该是创新型师资先行。所以培养创新型教师负有提高全民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使命。
  
  2.负有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使命。师范教育是“群学之基”,它与基础教育、一般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的区别在于,它主要以教育系统本身为服务对象,即它基本上是教育系统自我服务的领域。一般认为,高师院校办学必须服务于基础教育,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适应和服务是以对象的发展现状为目标的,反映了主体一种被动、落后的状态,所以这种“适应”、“服务”型的高师教育是不能很好地履行高师院校职能、真正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来看,高师教育必须引领基础教育改革,这种引领主要是通过培养创造型教师来实现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的素质教育改革。而素质教育改革涉及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教学模式、教育管理制度、课程体系和教材、评价和考试制度等等。中小学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开展了愉快教育、快乐教育、选择教育、探求式教育、成功教育等等模式的改革,加强对学生综合性、复合性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希望接受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由此可见,高师院校要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问题、新形势、新趋势,引领、指导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负有在新形势下振兴高师院校发展的使命。由于历史的原因,师范大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与综合性大学有较大差距,长期以来存在生源质量较差、师资水平低、学科建设弱、财政投入少的现象,师范大学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据统计,1996-1998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经费投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教育部直属大学,1998年师范大学增长38.3%,其他直属高校增长62.2%。生均事业费与其他院校相比也是最低的,全部本科院校是10804元,师范本科院校是9252元。在新形势下,高师院校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如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专业地位和政治经济待遇的空前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全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等。如何抓住机遇振兴高师院校是摆在高师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振兴高师院校的突破口在哪里?高师院校的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不断提高,但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差距似乎正在扩大。科研成果大部分是低水平重复,真正原创性成果、高科技高水平成果基本没有,科研经费很难突破。而且随着国家集中资源、确保重点,对重点大学和特色大学在经费上重点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突破口只能在人才培养,师范大学的教学历来具有一定优势,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好的声誉。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素质和能力是当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高师院校培养出高水平创新人才,是提高学校地位、改变学校社会形象、争取社会资源、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所以培养创新人才负有振兴高师院校的使命。
  
  二、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1.教学思想观念问题。在宏观上,由于学校层次的局限,高师院校相对综合性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对外国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趋势了解不多,认识不深,普遍对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性、紧迫性重视不够。在质量观上,抱守知识质量观,以知识掌握程度、知识总量作为人才质量标准,轻人才创造性。在教学观上,重传统人才培养,轻现代创新人才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重统一要求,轻个性教学;重教师、教材和课堂,轻学生主体;重知识灌输轻探索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权威轻学生质疑。
  
  2.师资队伍的问题。目前高师院校教师队伍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高师教育改革和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化水平和素质亟待提高。一是学历结构仍然偏低。由于建立学位制度较晚,我国高师院校教师队伍中具有高学位的比例很低,与国外相同层次的高校相比差距更大。二是高级职务中年龄结构不合理,学术梯队断层、后备人选不足、高级职务教师高龄化依然非常明显。三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流失,中青年教师不稳定。前些年兴起的“出国潮”、“经商热”、“跳槽风”在高校虽有所遏制,但势头仍猛。许多紧缺专业(如英语、计算机、建筑、会计、金融、贸易等)的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相比,高师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大合理、研究水平不高、科研团队较少等问题更加突出,教师的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不高严重影响创新型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
  
  3.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多样化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培养规格的分层化、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必然选择。但高师院校长期以来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基本上实行的是四年一贯制教师培养模式,师范与非师范、专业教育与自由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专业与专业之间、各专业课程体系之间很难开放、互通。从教育目的角度看,大多是一种传承模式。从教育内容组织角度看,多为刚性模式。从教育方法角度看,基本上是师本模式、接受模式和文本模式。
  
  4.课堂教学模式问题。这是目前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难度最大的问题,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反映学科前沿不够: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以知识灌输为主,疏于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教师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极少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学习主动学习、团队学习、协作学习不够。“在国际上,我国培养的大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是个强项,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是个很大的弱点。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是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不当,大多成为呈现知识的高级工具,不过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