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内涵建设的思考

作者:屠莲芳

满意,家长不满意,学校的社会声誉受影响,整个高职教育的声誉也受到影响。高职院校发展过快的第三个问题是,导致国家整个职业教育总体格局的不匹配,尤其不利于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前几年高职教育大发展时,几乎所有的中等教育机构的精锐部分都合并组建升格为高职院校,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才意识到很多地方很多行业的优质中职教育资源几乎枯竭,中职教育元气大伤,现在要发展中职,国家政府又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武装中职教育机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国家方针。
  2 有的学院布局过于集中,教育资源配置有待优化。从全国高职院校的分布来分析,省会以上的大城市集中了太多的高职院校,东部省份普通高等院校本来就多,高职院校分布又密集,中西部地区普通高等院校本来就少,高职院校数量又偏少,加剧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区差距。高职院校主要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没能很好地体现,除了一些行业特点强的专业外,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通用专业,学生也不得不千里迢迢、万里长征、大范围地远距离求学,这样既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又不利于全国各省区、国家东、中、西部区域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
  3 职业定位不够确准,办学理念相对模糊。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模糊,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混为一谈,强调入学性,弱化职业性;强调学术性,弱化实践性;强调学科建设,弱化专业建设。没有从国家规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宗旨、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等根本问题上去界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即:实践性、系统性、学习目标控制性、直观性、教学生产相结合等等。在办学功能,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没有科学定位,高职教育普通化的取向比较普遍和严重。
  4 管理体制比较陈旧,管理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从所有制来分,有公办和民办两大类;从管理体制上分,有政府管理的(省政府、地、市、州政府),有政府部门管理的(政府各厅委办局),有行业管理的,有企业管理的等。由于高职教育是新生事物,政府没有成型的管理经验,院校长也没有成熟的办学经验,不少公办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模仿痕迹很大,有的模仿普通高校,有的模仿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有些行业办和企业办的高职院校干脆按照企业模式管理。民办高职院校则按公司经营管理,五花八门,情况复杂。从公办的高职院校(这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主体)来分析,大多数还是大市场背景下的小计划环境,官本位痕迹多,行政级别,等级观念浓厚,行政化、官场化、衙门化倾向较严重,学院领导由上级委派,人事分配制度比较落后陈旧,缺少创新激励机制,各级管理者的目标责任不太明确,教学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办学的内部软环境有待优化与净化。
  5 条块分割人为脱节,培养链条有待理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进行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养培训,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高职院校普遍推行了“双证书”和“多证书”制,学生完成高职阶段学业,成绩合格,除了毕业证书以外,还可以视本人情况获得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以及多种多样的技能鉴定证、操作证、上岗证等等,这些毕业证以外的各种证书的教学环节是在高职院校完成的,但证书的发放权却分别集中在教育考试院、劳动与社会保障厅、信息产业厅以及一些相关的行业管理机构、各类行业学会、协会,关系不顺,职责不清,协调困难。
  6 专业内涵不够清晰,专业建设明显滞后。由于我同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经验积淀少,专业建设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专业设置盲目性比较突出。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基本没有完整的专业设置的整体规划,专业设置对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论证不够,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不强。
  二是专业名称与内涵缺少职业针对性。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中带有急功近利、囫囵吞枣、盲目照抄照搬普通高校的专业名称的倾向。在描述专业培养方向时,内涵模糊,夸大其词;在设置专业课程名称时,模仿甚至抄袭普通高校的专业课程名称,有的干脆选用普通高校的专业课教材,只在内容的质量与数量上进行删节、压缩和修改,偷工减料。高职教育普通化,模糊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是专业设置趋同化,简单化,雷同化。专业交叉重复,扎堆现象严重的情况比较普遍。媒体报道的高校将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学计算机类专业,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同样严重。而与发展现代制造业紧密相关的机械类专业,则明显偏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第二产业类专业、与我国农业大国国情相关的农、林、水产、农副产品加工类专业等明显不足。
  7 课程体系不够明晰,课程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的基本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雷同,远没有形成高职院校自己应有的模式与体系结构,还有浓厚的学科本位痕迹。没有按照岗位技术训练要求构成课程设置体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偏差很大,导致不少学校的不少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8 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不高。在知识经济年代,高新技术行业不断涌现,知识更新的频率不断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周期逐渐缩短,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对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与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相比,高职院校的教师知识储备应更全面,专业技术知识应更扎实,实践能力和动手示范能力应更熟练,相关常识和知识面应更广。但是我国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一部分由中专、中师、职大教师自动升级而来,一部分随着院校的发展和扩大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特别是后者,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基本上没有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验,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寥寥无几,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更是少之又少。老师自身实践经验的严重不足造成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能力本位教学无法开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师资方面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专业教师数量不够,学历层次偏低。从专业结构上分析,文化及理论课教师所占比例偏高,专业课教师不足,尤其缺少专业带头人和职业教育专家。
  二是“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支数量较多、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或群体性的带有互补性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师团队。即具有教师系列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但事实上,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是,理论型、教学型的教师多,技能型、实践型教师少。多数教师由于实践知识不足操作能力特别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