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6期

传奇女画家李青萍

作者:邱智军 崔和平




  
  “看李老师作画,是一种极大的艺术享受,我的整个心灵深深地被撼动了。李老师的绘画作品,通常是在无意识与潜意识的快速描绘下产生的,多有泼洒、随意、自由的色调特征,这种画面构成了许多想象空间,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魏新说:“什么是天才?什么是艺术?我面前的李青萍老师就是抽象画派的绘画天才,就是艺术大师!”
  魏新还清楚记得当年他向李青萍老师学画时,李老师常常对他的教诲:“要用心灵绘画”;“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是真正进入了‘化境’,这种‘化境’深深植根于生活之中”;“一个艺术家的生活有多宽、多深,他的艺术就有多宽、多深”;“我喜欢跟着感觉走”。
  落实政策后这一段,李青萍的创作又进入了旺盛期。她争分夺秒、泼墨如云,似乎迫不及待地在用自己的画笔向人们倾诉。从1982年到1986年春的4年时间内,李青萍共创作出了《大海战》、《婚礼》、《葫芦胎》、《表妹》、《杂耍》、《天地之间》、《你们都是半神仙》等500多幅画作。她这个时期的创作题材十分广阔,作品中有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有对南洋风光的依恋,有对真、善、美的歌颂,有对假、恶、丑的鞭挞,更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新加坡风景》,几笔就勾出了新加坡的特征,但美丽的景物是用灰暗的颜色构成的。硝烟弥漫、弹痕累累,没有阳光、没有生气,这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追述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电子游戏》,画幅五光十色、粗犷豪放,运用浪漫的手法展开了神奇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现代科学进步的欢欣和对新时代、新生活的赞美。《宫廷后面》,画中的他和她依偎在一起,尽情地倾吐内心的真情,享受着爱的温存,洋溢着作者对自由的追求。《遥》、《望》、《霞》,则倾注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流露出作者对伊甸乐园净土的向往……这一幅幅画作,凝聚着画家的似海深情,洋溢着诗一般的意境,是她几十年生活的沉淀,也是画家内在感情于视觉中的结晶。
  
  人生的三个“7.10”
  
  1985年冬,李青萍有了一件喜事,有关部门按照政策补发了她应加的工资300多元。这对李青萍来说,该是多大的一笔钱啊!300多元,相当于她过去放6万担水或卖3万只冰棒的收入。
  “姐姐,用它买台电视机吧!”弟弟李先成说。他知道姐姐一生爱文艺,会画、会唱、会弹钢琴、会作曲。多年来她的文艺才能被压。记得平反那天,李青萍高兴得一连看了三场电影。
  “不,我的时间不多了,没有时间看电视。”
  “那就买台电扇吧!”
  “不,电扇吹得纸动,妨碍作画。”
  那究竟做什么用呢?姐弟俩合计来,合计去,李青萍忽然有了主张:“我们用这钱办个画展吧!”
  300多元办画展!弟弟感到有些好笑,但他拗不过姐姐,只好按姐姐的意思,买回了一些旧木料,请来一个土木匠,做起画框来。姐弟俩又一起动手,对画进行了一些简单装裱,在墙上挂了起来。李青萍被累病了,送进了医院,她心里仍然惦念着画展,不等病好和医生劝阻,她就提前跑了回来。姐?俩整整用了三个月时间,一切准备就绪。1986年3月8日,荆州古城的街头上贴出了广告:“归侨女画家李青萍西画展在社会福利院展出。”
  “不就是那个卖冰棒、收破烂的老太婆吗?她是个画家?还会画西洋画?”李青萍办画展的事成了江陵县城的爆炸性新闻。
  这的确是一个奇特的展览:《李青萍画展》的横幅就挂在李青萍床头上,展室设在她居住的那间10多平米的小房里。墙壁四周从上到下密密麻麻挂满了60多幅水粉画、油画、版画和泼彩图。房间放不下,又临时向福利院借了两间办公室,尽管这样,也只展出了她近几年创作作品的一部分。
  李青萍一生办过50多次画展,吉隆坡中华大会堂、曼谷《中原报》大楼、北京六国饭店、上海新生活俱乐部、武汉老璇宫、台北参议会室……一次比一次豪华,一次比一次隆重。但对李青萍说,唯有这一次使她最激动。她守候在门口,捧着簿子请每一位观众签名,用嘶哑的声音向每一个观众作详尽的讲解。有人被她这种执着精神感动了,在她展室门前写了一幅对联:老骥伏枥退休续谱青春曲,苍松傲雪终生永唱奋斗歌。
  古城震动了,又惊动了省城的美术界。
  江陵县文化馆美术干部黄猇受组织之托,从李青萍的作品中挑选了50多幅精品,携往武汉,以拜访的形式请省城的美术专家们鉴定。专家们看了这些画,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拍案叫绝。那燃烧的色彩,奔放的笔触,奇妙丰富的联想,深邃的意境,使人难以想象,这些极富现代感的绘画作品,是出自一个与画坛隔绝了三十多年,不曾看过一本像样的画集,不曾参加过别人的画展,更没有与同行进行过切磋交流的年近八旬的老人之手。他们真想不到,在荆州古城还深藏着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
  著名画家、湖北省美术学院副院长汤文选说:“李青萍我知道。几十年杳无音信,我还以为她不在人世了呢!”
  比她晚三年进上海新华艺术的老校友、湖北省美院教授刘依闻说:“我今年67岁了,到现在我的画没有什么变。我看了李青萍今天的画,有风格、有意境,表现自然,把抽象和国画的平面构思运用得很好。我们现在有些青年学西画,照抄、照搬美国或日本的,故弄玄虚,这不好。应该向李青萍学习,她的西画很好很自然,她是走自己的路啊!”
  “这些画是用心灵画出来的,很有个性,富有生命力,与现代美术潮流十分合拍。这是当今许多青年画家所望尘莫及的。”著名画家聂干因说得十分中肯。
  时在武汉的西安美术学院理论研究生李松也看了李青萍的画,他说:“李青萍的绘画技艺使我大开眼界,我认为她的抽象派绘画和印度泼彩图,把印象感觉、记忆及潜意识都巧妙地糅入到作品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这正是我们当今研究探讨的绘画方向。李青萍的绘画完全表现了她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并将她展示在我们的眼前。”
  专家们一致公认,这样高档次的作品,不仅湖北少见,恐怕全国也不可多得。
  于是,省美协决定,派副秘书长聂干因,美协干部、著名画家鲁虹一起赴荆州再作一次考察,然后在武汉为李青萍办一个画展。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1986年7月10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湖北省侨办和江陵县文化局、江陵县侨办联合举办的“归侨女画家李青萍女士西画展”,在武汉市汉阳琴台文化宫隆重举行。
  1986年7月10日,这是李青萍49年前受聘启程赴南洋的日子,也是她两年前搬进江陵社会福利院的日子。不知是办展者的有意安排,还是时间的巧合,李青萍的画展选了这样一个好日子。
  为祝贺画展,《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当日均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展览会消息:40年代徐悲鸿题写的《青萍画集》饮誉海外,75岁高龄青春焕发,搁笔35年再现画坛。
  从7月10日至25日,在展出的半个月期间里,每天观展的人川流不息,李青萍画展轰动江城。
  7月25日画展闭幕,李青萍特地赶来参加了闭幕式。湖北省文联主席、著名画家周韶华一见到李青萍,就紧紧握着她的双手:“相见恨晚!相见恨晚!”他激动地对同行们说:“她的表现手法,她的艺术造诣,在全国也是第一流的。她的绘画展出,可以说是历史的骄傲!女性的骄傲!中国的骄傲!如果现在我们再不重视李青萍的艺术,我们就对不起全省的父老乡亲。”
  经过这次画展和媒体的宣传,一时间,李青萍成了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人物,前来慰问的、参观的、求画的、拜师学艺的……络绎不绝。并惊动了高层,国务委员宋健、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都就进一步改善她的政治、生活待遇作了批示。
  对眼前所发生的这些戏剧性的变化,李青萍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甚至对其中的某些应酬活动感到厌烦。她不愿让自己的宝贵时间淹没在热闹和鲜花之中。她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有人一生都在争名夺利,随时都可以找到捧场的人。我却不愿陷进名利场中,我只会绘画和艺术。
  
  九旬老太太的辉煌
  
  李青萍的传奇经历及艺术成就,经过一段时间宣传后,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突然被冷落下来。原来,有人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说李青萍“情况复杂”,“还是有问题的”,第一,1943年,日伪时期,她曾去日本办过画展,有汉奸嫌疑,曾被国民党以汉奸罪关进监狱;第二,有材料记载,她有特务嫌疑,而且她的上司就是她的大弟赵毓寿。因此,对她的宣传要“到此为止”。
  “这不是还在制造新的冤案吗”?当时负责具体落实李青萍侨务政策的省侨办干部陈坚十分震惊,6年来,她自始至终都在负责落实李青萍的政策,出自她手的各种报告、文件不下10份,又曾陪同国家侨办等组织的联合调查组进行过调查。她深知这些所谓“罪状”都是从未经核实的档案材料中抄下来的。这些材料早该销毁,不足为据。据她所掌握的情况:一、李青萍是个艺术家,推崇艺术无国界,1943年她到日本办画展,不能说就是汉奸;1946年被国民党以“汉奸罪”将她关进监狱,最后宣布无罪释放,这有当年上海《申报》的报道为据;二、李青萍被管制,审查了近30年,始终没有查到她的“反革命”证据,而且她的大弟赵毓寿早已平反,为什么还要给她留个“尾巴”,让她继续背这个黑锅呢!
  一向性格直率的陈坚毫不隐晦地向领导表明自己的观点:有人未经调查,这样向省领导反映情况是不负责的。为澄清事实,她说:“如果领导支持,我愿意同他们当面辩论,甚至对簿公堂。”
  为了保护归侨的利益,当天,她就以个人名义,给国家侨办侨政司司长李铭光写了一封信,请求国务院侨办再次调查落实。国家侨办根据陈坚提供的线索,对李青萍的问题又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核实,写出调查报告,并致信湖北省委,重申要彻底落实李青萍的政策。1987年3月,江陵县委、县政府决定,政治上为李青萍彻底平反,恢复政治名誉;工资定为文艺六级,每月170元;根据李青萍的要求,将其养女李美壁从云梦调到江陵工作,以照顾其生活;拨款2万元,为李青萍做房子,并任命李青萍为县文化馆名誉馆长,补选她为县政协副主席和推荐她为省政协委员。在党的政策阳光照耀下,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陈坚等很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李青萍的政策最终得到了彻底落实。
  一场风波宣告结束,但已经冷下来的事情,就再也难以热起来了。从此,在省以上媒体上再也见不到李青萍的名字,国内美术界也再没有给她办过较大展览,更没有对她的艺术成就进行过学术研究。甚至原拟定在北京、西安、广州、宁波等地举办画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的事也都停了下来。
  李青萍并没介意这些事,作为一个已抱定将一生献给艺术的现代派画家,她始终只有一个信念:要为中国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为复兴新的东方文化进行艰苦的探索。从1986年办展览到2001年,李青萍又创作了《两人情》、《花莲港》、《马来西亚的黄昏》、《延安印象》、《精灵之舞》、《采莲》、《窥视》等各种画作一千余幅。其间1986-1988年和1990年-1992年是李青萍绘画创作的高峰时期,基本上以水粉画为主,其中也有少量的油画。1996年后,她的油画作品的数量开始逐渐增多。1998年,李青萍油画创作达到了高峰。
  李青萍的后期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画风更加成熟、凝重和浪漫不羁,体现了东方写意与西洋画技巧的珠联璧合,热情奔放,挥洒自如,内涵深沉,更多地体现了人性,饱含着人生五味。用李青萍自己的话说,那就是:“一个艺术家要永无止境地去追求、探索,不但不肯重复别人,甚至连重复自己也是一种艺术的后退。”(李青萍日记)
  由于李青萍有这种永无止境的艺术追求,在她的后期,不断有新作佳构问世。
  1990年,李青萍用一块从旧算盘上拆下的底板,创作了一幅油画《富士山风光》。画面上洁白的富士山矗立在蓝色的天空下面,倒映在两旁树下繁茂的黑色河流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高洁……充满了老画家向往大自然、向往伊甸园乐土的炽热之情。这幅画作的照片,同1982年她创作的《生的回声》一样,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调去研究收藏。
  现收藏在台湾卡门国际艺术中心、编号为“11010437”的一幅油画,也是李青萍晚年的杰作。这是她难得的一幅大尺寸的油画,全画为72×205cm,质地是粗糙的麻布,笔触浑厚苍劲。画面的主题是一位颇似高更(19世纪末法国印象派画家)的男子形象,周围散落着一些幽灵般的小人身影,沉郁的基底衬托出响亮的赋色。整个画面弥漫着一种神秘、浪漫、怪异的情调。
  李青萍的晚年喜作系列绘画,如《精灵系列》、《马来印象系列》、《富士山系列》,其中以《富士山系列》作品为最多。她曾对友人说,她要创作100幅富士山图。我国著名美术评论家严善錞曾评论说:
  

[1] [2] [3]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