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包产到户的禁区是如何冲破的

作者:杜润生




  记得当时的国务院领导人看了农研中心发展组对安徽滁县地区调查报告后,曾给予很好的评价。耀邦同志也说:这是经得起检验的东西。
  第二,平均承包土地的问题。我们原想按劳动力分包土地,这是从效益原则着眼的。但为什么各地农民、连土地较多的东北地区的农民,都愿意平均分包?经过调查再次证明: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人多地少,工商就业机会缺乏,人们靠土地为生。特别是刚刚从集体经济体制走出来,口粮是人人关心的头等大事。1978年,全国仅产6000亿斤粮食,人均口粮只有318市斤。此外,土地还是农业社会中的保险品,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养老自救,都靠土地。农村改革不能不关注分配上的起点“公平”,团结绝大多数,稳定绝大多数。土地的规模经营要不要搞呢?当然要搞,但是它必须和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非农产业就业的人增多了,农民减少了,才能谈到扩大家庭经营规模。在中国,即便有了这种新条件,也不一定形成过大规模,并因此而改变家庭经营。人多地少的格局是注定的。
  第三,为什么先进地区也要搞包干到户的问题。这与我们原来的估计也不一致。从调查资料来看,主要是由于农民要自主、要自由。江苏的农民说:不怕累,就怕捆。
  记得有一次,我到河北石家庄附近一个大村庄调查,那是一个先进大队,却实行了包干到户。我问:你们为什么愿意包干到户?农民说:原来是把大家都拴在一个槽上,挤在一块儿吃那点草料,管吃不管饱,自己找点东西吃都不让,只能一起饿肚子。这些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给农民一点自由,由他们自主地配置生产要素,生产出产品,增加所得,办那些主管人和上级领导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买一台手扶拖拉机,又能耕地,又能运输,能赚不少钱。闲置的庭院土地,可以寸土千金,妇女、老人、工人早晚工余点滴空闲时间均可高度利用。可见,自主、自由是一种制度因素,能释放潜在的生产力。
  显而易见的是,包干到户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并形成一个公私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发挥出单一型所有制不具备的功能。几千个集体农场,也进行了改革,大多是一场多制,发展二三产业,制度上也有创新。
  凡事要别人明白,先要自己明白;要别人坚定,先要自己坚定。这是从调查中获得的一条教益。
  
  正式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
  
  1981年10月的一天,当时正准备起草中央第一个“一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通知我,出席国务院会议发言。我原以为只是十来个人的会议,也没有写发言稿。到会一看有一两百人,各部的部长、非国务院系统的也都来了,实际上是个扩大会议,给了我一个“突然袭击”。既然来了,只好放开讲。我在会上讲了以下几点:
  第一,集体经济已难以维持,它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人捆死了。农民说不怕累,就怕捆。第二,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困。因为担心出现差别、两极分化,结果搞了绝对平均主义。第三,包产到户实际是公有土地、家庭经营。这种制度有什么利弊?
  中国地少人多,家庭经营规模太小。生产队剩余劳动力超过1/3。家庭承包土地不论按户、按人、按劳计算,都是细小的规模,没有规模效益,影响科学进步、技术提高。家庭成了经济主体以后,可以避免瞎指挥,也可以阻止正确的指挥,会对政府的指令造成诸多不便,还会滋长一点资本主义因素。这是弊!
  但是人多地少的格局,并不会因实行集体化而改变。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上述矛盾,导致公私两困。权衡利弊,选择土地公有、家庭承包,这种半公有、半私有的形式,既满足了农民对家庭经营的偏爱,使小私有者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又保留了土地的公有制。
  在我讲话之后,第一个发言的是薄一波。他表示:这个介绍很好,说清了问题。农民要搞包产到户、我们要集体化,这个矛盾反反复复多少年。许多干部,包括邓子恢、润生同志,都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受了多年的冤枉。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可以很好地解决了。
  全国供销合作社主任程子华说:我们听说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已达4次,如果再拒绝、打击,还会有第5次。会后,他还要我去供销总社讲了一次。接着,为了取得广泛支持,我又应邀在部队、机关、党校,讲了几次。随后,各省区也都普遍发动宣讲党的农村政策,逐步解决中间层的思想问题,全党逐步统一认识。
  1981年冬,中央召开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会后不久,国务院领导到东北考察,写回一封信,建议:不要再强调不同地区不同形式了,让群众自愿选择,选上啥就算啥,领导不要硬堵了。我们就根据这个精神起草了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即《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肯定了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结束了包产到户30年的争论,从此成为中央的决策。
  尽管第一个“一号文件”内容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第一次以中央的名义肯定了包产到户,尊重群众的选择,并宣布长期不变。
  这个文件报送给中央,邓小平看了以后说:“完全同意”。陈云看后叫秘书打来电话,说:这个文件我已看了,这是个好文件,可以得到干部和群众的拥护。他还亲自参加政治局会议,听取了说明,最后说:文件好,说明也好,所提问题,我赞成。
  最后应该指出,包产到户之所以能在全国推开,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解放了土地和劳动力。1978年,中国粮食产量约为3000亿公斤。集体化二十多年当中,国家每年收购粮食300亿~350亿公斤,只要多购1/10就会挤占农民的口粮。可是,一搞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到1984年,粮食就增加到4000亿公斤。同时,农业总产值增长68%,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66%,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紧接着,劳动力从公社制度下解放出来,乡镇企业大发展,加之外资企业、私人企业形成一大块非国有经济,矫正公有制经济形式过于单一化的弱点,并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了新的巨大的来源。这些,为推动全国经济改革起到了鼓舞信心的作用。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