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谁来为中国农民的医疗保险埋单

作者:蒋泽先

费可以把一个小医院拖垮,可以制约一个大医院的发展。医院的欠费由谁埋单?医院医生也无法做出选择。
  该怎样面对这些贫穷的农村患者呢?听说安远县有名护士长常自己先垫付,我决定采访她。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赣州市安远县工作了半年,安远县是座交通闭塞的小县城。改革后,开发了三百山,宣传了供香港同胞饮用水的源头东江发源地。就因三百山,安远开始有了点小名气。那时的安远县城不大,只有一条街,县中医院、县医院、县政府、文化馆都在这条街上。中医院在路中段,县医院在街尽头。逢三六九圩门诊还有百把人,圩过之后,冷清。说得好听一点是清静,说得丑一点是冷落。这次,在县医院手术室里,我见到了龚晓英,她已有20多年工龄,苗条身材,瓜子脸,很秀气。她的岗位很平凡,就在手术室和医生一起抢救病人。大多数病人是全麻,她的辛苦劳累病人是看不见,感受不到的。她说:手术室往往就是医院的上甘岭,抢救病人的生命往往就是那么一瞬间。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进了手术室就得支付钞票。而农民患了急症时,往往是没带分文,或仅仅凑了几个钱,根本不够。在手术室工作的她,也就往往要挺身而出,不仅是挑起抢救的重担,还挑起病人欠费的重担。
  有一次,从孔田镇抬来一个叫钟仁娣的妇女,急腹症,术中要输血,病人没有钱,怎么办?她决定出面取血,账记在自己的名下,救人要紧。这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却触发了她。像这样送进手术室进行抢救而又没有钱或钱不够的农民,她遇见的又何止钟仁娣一个人。往往医生在手术台上等病人凑钱取血,拿药。医生怕欠费,不得已而为之。她在手术台下,要指挥护士救病人,又要为无钱的病人跑血、跑药,她怕误了抢救病人的时间。只要她当班,凡是钱不够的病人,她都勇于去挑这笔经济账。
  “病人会还吗?”我问。
  “大多数病人都会还,家境困难的,会拖几个月。不是他们有意拖,确实他们手头紧,拿不出来。”
  “手术室应该成为救命的绿色通道。绝不能因为病人缺饯而误了病人的治疗。”她要求手术室每个护士都这样做:“要血取血,要药取药,就是扣我们的工资,也不能影响抢救。”她有这点权,她就用这点权。几十年来,她都是这样做的。手术后,没有钱、没有营养品的,她会掏钱为病人解决,没有亲人或不会护理的,她会主动伸出手去帮助,她自己并不富裕,她是农民的女儿,一名赣州卫校毕业的中专生,她也要养家糊口,相夫教子。只不过行走在金钱和人道之间时,她选择了人道。她是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是省市优秀护士。龚晓英乐于助人,乐:厂为农民服务,那是她品德的崇高。我在想,为什么总要让品德崇高的人们承担那么多呢?政府、医院、企业可不可以筹集一笔钱供这些贫困的农民周转呢?
  一位医生笑了:“你傻想,如果是公家的钱,这些农民会还吗?”
  果真?
  病人并不知道,虽是国家办的医院,进入市场经济后,医院进入了“断奶期”,国家不仅不支付医院这笔医疗费用,一切办院的开支都包括在医务人员劳动的收入中,这就是医生所医治的病人留下的欠费要扣医生奖金的道理。病人一直认为国家的医院国家会拨款,这也是病人会逃费的主要原因。
  2003年9月12日,国家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等11个部委召开贯彻落实农村医疗保险协调会。
  然而,谁来为1亿多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黄亮主任,这位获江西省十佳“师德”的医学院教授建议,应该由政府设立专门基金,在医院遭遇欠费时适当予以补贴。还可以设置医疗急救基金,充分发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捐资,对无支付能力的急重病患者提供救助。国家应尽快地把农民工纳入国家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这不仅是解决医疗埋单、欠费埋单的好办法,更是实现社会公平、办好医院的好举措。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