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雷锋: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师永刚 刘谅雄

被雷锋写满了读书笔记,雷锋趁机给余新元背诵了几篇《毛选》。
  几乎所有的人都为雷锋说话,都认为雷锋是个好青年。
  余新元更被雷锋的决心所感动,打算帮助他,为这件事他找了辽阳市市委书记曹奇,向地方政府汇报了雷锋想当兵的这个难题。雷锋是普通公民,当他的问题部队解决不了时,地方政府的支持意见往往能起到决定作用。
  曹奇认为这样的好青年虽然身体条件不合格,但政治条件合格,同意并支持去当兵。有了地方的支持(其实这也只是一个借口),余新元于是“设计”让雷锋先去新兵营当“便衣通讯员”,让他直接去接触部队的接兵干部。
  余新元直接找了新兵营教导员李恒基。一开始,李恒基依然要坚持原则,余新元就再找戴明章商量体检如何通过的问题,戴明章担心体检表的问题。
  余新元只好再想办法,去找主检医生吴春泽,吴不肯签,担心犯错误,当时的社会风气还是很纯正的。
  最后还是余新元想到一个权宜之计,他在“甲乙丙丁”几类表中,填了份“丙”字表,因为每一百个兵里有五个预备数,如有人到部队里复检不合格,地方上还有回旋的余地,可以再补两个。这样,雷锋终于获得了一个宝贵的候补名额。
  1960年1月2日,雷锋和其他二十名青年佩戴着大红花被送到了辽阳市南林子工农干校新兵集结地,接受新兵复查。
  接新兵的部队领导戴明章对雷锋印象深刻:新兵队伍分成两列,个子最小的雷锋走在最前头,显得非常神气,他上身穿的是黑色皮夹克,左肩戴着红绸带,胸前挂着一朵很大很大的大红花,下身穿着一条蓝色料子裤,右手提着一个棕色的小皮箱,脚上穿一双黑色高靿儿皮鞋,头上戴着一顶黑皮火车头式的棉帽,额前露出一绺刘海儿,显得格外稚气而又天真,特别惹人注目,十分讨人喜爱。
  新兵营指挥部的宿舍在一个教室里,由几张桌子拼成床。雷锋来了以后,居然有机会和带兵的领导戴明章和李恒基睡在同一个教室。
  身为便衣通讯员的雷锋,再次发挥“威力”,他每晚都给辛苦了一天的部队军官们在铺位前放上一盆热腾腾的洗脚水,第二天一早又在脸盆盛满温水,把毛巾、牙刷放好。
  一连几天,雷锋整理内务,打扫卫生,让人无可挑剔。
  雷锋也与戴明章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他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让曾在长沙高级工程兵学校学习、工作过四年的戴明章听来十分亲切。
  经过复查之后,在新兵们都换了军装的第六天,雷锋仍是“便衣通讯员”。原来是矿里的保卫部门不给出具政审表,那时,征兵是要经过严格政审的,手续很严格,缺一样都不能入伍。
  而雷锋原单位鞍钢表示,他们在对雷锋政审时,发现没有原始档案,只有一份职工登记表和入团登记表,其他什么材料也没有。还说,为了慎重起见,鞍钢已给雷锋的家乡望城县安庆乡发了函调,由于路途遥远一时没有收到回函,无法继续政审。
  档案,在当时的中国,是每一个人的政治生命,对于调动、升迁、考核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雷锋本应该参加海军的,也是因为政审手续的问题,旅顺口海军基地的接兵领导坚决不接受他参军。
  戴明章与兵役局和部队三方研究,决定对雷锋采取按特殊问题处理的办法:先参军后政审。这基本上是违反了国家的规定,幸好雷锋后来给部队带来了无比荣誉,否则将是不可饶恕的行为。
  1月7日当晚,接兵参谋戴明章通过长途电话向驻营口的工兵团团长吴海山请示:雷锋虽无政审表,可是个优秀青年,能否先带到部队?
  当时可以决定这件事的最高领导吴海山同意了。
  在登车出发前8小时,雷锋终于穿上新军装。旁边的人已经无法形容雷锋穿上新军装后高兴的样子:那是剩下的最后一套军装,既肥大又多皱,小个子的雷锋穿上那么大的军装,满脸堆笑,手舞足蹈,左一个军礼,右一个军礼,对着一个小小的镜子不停地照啊照——对了,雷锋是爱照镜子的。
  1960年,辽阳的征兵任务是980名,集中后经全面复查合格842人,后来又从农村重新调来276名预备,复查合格138人,雷锋是其中的一个。
  最终,雷锋是作为一名“特殊的新兵”,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
  雷锋在《日记》里郑重地记下了1月8日这个值得纪念的一天,他这样写道:
  这天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这天是我最大的荣幸和光荣的日子。我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穿上了黄军服,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我好几年来的愿望在今天已实现了,我真感到万分的高兴和喜悦,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1] [2]